消毒用品的野蠻生長與市場亂象丨家清的春天②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胡奇
隨著新冠疫情蔓延至全球,繼口罩短缺之后,消毒用品也迎來了近乎脫銷的“高光”時刻。
2月19日,貝恩咨詢和天貓公布報告,對比了2020年和2019年春節期間(正月初一至十三)的消費數據。其中,家庭清潔用品銷售額同比增長了316%,而在這驚人的增長中,消毒液便是搶購的主要目標。
不止是天貓,疫情期間,蘇寧消毒洗手液的銷量猛增了23倍:“高峰期出現在2月上旬,平均每天20萬單左右,自營的一些消毒液產品基本上架1分鐘就售空了。”
面對猛增的消毒用品市場需求,一些日化企業紛紛加入經營消毒產品的隊伍中。百雀羚、伽藍、強生、珀萊雅、兩面針、拉芳等日化企業紛紛入局,諾斯貝爾、全麗等OEM工廠也開辟出消殺用品生產線。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消毒用品領域,國內消毒用品市場是否即將飽和?隨后又會出現怎樣的風險?
消毒用品的野蠻生長與市場亂象
從疫情暴發至今的三個月時間里,消毒用品生產行業的狀態顯得無比魔幻。
三個月前,24小時連軸轉,員工三班倒,為了盡快將物資捐贈到疫區,于正月初五便有生產基地復工的立白,工廠開啟了“滿載”模式,將消毒液產能由原來的每天165噸提升到每天375噸,全國各地的消毒液生產企業也紛紛開始全力馳援。
三個月后,天眼查數據顯示,1月1日至今,國內共新增3千余家生產和銷售消殺產品的企業,僅2月就有2500余家消毒產品企業注冊,我國目前共有接近14萬家生產和銷售消毒產品的企業。一時間“廠滿為患”,疫情帶來的紅利讓每一家入局的企業都紅了眼。
多年來,中國的消毒液市場一直以5.5%的年增速平穩發展,2019年增速更放緩到0.6%,產值規模為103.4億元。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有快消行業專家初步估測增長率可達13.7%,全年消毒劑產值預計突破115億元。
也正因為疫情造成了消毒液市場井噴式增長,國內消毒液生產企業產品單一、生產粗放的弊病不斷暴露出來。“生產消毒液只會用次氯酸鈉或酒精兌水,要是凝膠就再加點卡波姆。”一位化妝品OEM企業工程師告訴《化妝品報》記者,這是很多新出現的生產企業對消毒液的普遍印象,“當下的消毒液行業在大量入局者涌入之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混亂。”
天眼查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有超8千家消毒產品企業被行政處罰過。其中涉及“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相關的處罰已超過1000條,因“虛假宣傳”產生的處罰超過100條。疫情期間,小、散、亂的消毒液生產企業蜂擁而入,讓生產資質問題被掩蓋在了抗疫的主要矛盾之下。
該工程師還告訴記者:“消毒液產品均為消字號,需要經地方衛生部門審核批準,但有不少廠家在未獲得相關備案時,就私自設立消毒液生產線。另外,廠家如果只有化妝品備案而沒有消字號備案,是不允許宣稱抑菌功能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粗放式發展的消毒用品市場正在滑向價格競爭的泥潭。以消毒免洗洗手液為例,滴露、威露士等價格較高的品牌產品均價約為每100毫升10元到30元之間,而大量國產品牌價格約為每100毫升2元到7元之間,價格差距極大。
很顯然,在疫情推動下,大量認知不足的消毒用品生產企業極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于是開始低價消化產能,這其中還有部分“三無”工廠。在價格競爭下,劣幣驅逐良幣也是十分常見的情況。
這種現象在中國消毒液行業里已有過先例。2003年“非典”期間,消毒液同樣脫銷,但隨著疫情結束,消毒液跌落“神壇”。除了滴露、威露士等知名品牌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更多的是無數中小廠家的消毒液大量積壓,散落一地雞毛。
供需平衡和市場規范 是行業保持健康的良藥
長遠來看,疫情推動消費者衛生防護意識提高,未來消毒除菌產品市場需求增加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催生更多需求。疫情過后,大眾消費者對消毒產品的認知會更清晰,選擇也會多樣化。
某國內消毒液生產企業負責人認為:“便攜的免洗消毒液、消毒噴霧、泡騰片等新的產品形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商用消毒市場也將是重點發展領域,根據使用場景細分產品是必然趨勢。如果企業還一味堅持過往粗放的發展模式,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在他看來,當下消毒用品市場是一種過飽和的不穩定狀態,在供給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消費端,疫情中和疫情后的產品需求也難以預估,這些因素都隨時有可能影響消毒用品市場的供需局面。
自3月份以來,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消毒用品的供需矛盾逐漸消解。就在國內趨穩之時,情況又有了變化,海外防疫用品告急,歐美市場成為國內消毒用品企業新的目標,但依靠外貿續命也并非長久之計。
值得慶幸的是,很大一部分國內企業并不打算一直押寶消毒用品。立白集團及其控股的朝云集團表示,將繼續重點布局消毒領域,加強研發能力,投產消毒液是對生產線的提升和改造,但接下來不會再將消毒液作為生產重點。
對于臨時設立消毒液的廠家而言,他們也并不再過多深耕消毒用品市場。記者咨詢了多家在疫情期間設立消毒用品生產線的日化企業,得到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會將消毒用品作為補充產品線之一,但不會當作主推產品,未來將視情況進行調整。”
可以想象,在經歷疫情之后,國民的健康意識會發生極大轉變,曾經不被關注的消毒用品會成為中國家庭常備的產品之一,消毒用品市場會形成穩定的需求。但從當下這種“脆弱”的市場飽和看來,很難指望這場疫情能讓消毒用品行業未來持續向好。
此次疫情的確給消毒用品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紅利,消毒用品從“附加需求”轉變為“剛需”,但健康的供需關系始終要建立在市場規范的基礎之上。風口過后,健康的消毒用品市場是靠投機永遠也無法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