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殼子,打了香奈兒們的臉丨每周一話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本周,香奈兒一款護膚套盒因過度包裝被上海市場監管局查處,不合格理由為:包裝空隙率超標。諷刺的是,就在幾個月前,香奈兒還發布環保宣言,計劃從香水產品包裝、原材料采購、供應鏈調整等方面著手,向低碳模式轉型,通過自身力量,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1.5 ℃之內。
過度包裝的不止一個香奈兒。在上海市場監管局抽查的10批次化妝品中,不合格率占7成,違規品牌包括海藍之謎、嬌韻詩等國際大品牌。像香奈兒一樣,許多美妝品牌都將“環保”寫進品牌故事中。比如,主打天然概念的嬌韻詩早在2007年就成立“可持續發展”部門,希望令一切商業行為都以環保為最高原則。
一邊是充滿社會責任感的綠色承諾, 一邊是包裝過度造成的資源浪費,香奈兒、嬌韻詩們的打臉來得太快,也懷疑者們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這些品牌所信奉環保信條不過是做做樣子?
更大的資源消耗、更多的固體垃圾、更高的運輸成本……過度包裝不僅會給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也有損品牌形象,成為品牌的“綠色污點”,甚至,還可能成為誠信污點。許多發達國家將產品的過度包裝視為誤導消費者的欺詐行為。美國、加拿大法規政策規定:只要非技術上所需要而包裝內有過多的空位,包裝與內容的高度、體積差異太大,無故夸大包裝情形之一者,就屬于欺騙性包裝。
某種程度上,過度包裝的華麗外衣之下,包裹的是部分企業不顧誠信的貪婪與背棄環保的偽善。
出于維系品牌形象的需要,美妝品牌將自己與環保“捆綁”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部分品牌并不是真的重視和關心環保,而只是希望環保成為品牌鍍金的外殼,最終目的是更高的銷售額。在商業利益面前,他們讓人類命運、綠色發展等高尚理由為其營銷做足了鋪墊,并最終奔向對消費者提現的道路。
幸運的是,這種可恥的投機行為是不長久的。如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環保已是一種不可逆的社會潮流,環保不再是品牌的主動行為,更是市場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內在期待,在更多眼睛注視下,品牌需要持續努力,而不是做做樣子罷了。
就美妝行業而言,消費者不只在尋找對自身安全的化妝品,還在追尋對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安全的產品。這種追求讓Clean Beauty(潔凈美容)風頭漸起,其倡導化妝品使用以天然來源成分為主的配方,擁有可持續性的低碳生產方式,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環保包裝等。
Clean Beauty浪潮下,品牌們與其花樣百出得設計各自包裝回收和公益項目,不如從最基礎的簡化包裝做起。反之,品牌若連最源頭、最簡單的適度包裝都做不到,再高大上的綠色承諾也不會被人信服,在殘酷的商業世界,一個污點足以毀掉品牌苦苦構建的綠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