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可以相信二八定律,大單品時代到來


中國化妝品工業,需要“專精特新”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丁加林
蘭蔻小黑瓶賣了13年,雅詩蘭黛小棕瓶賣了40年,SK-II神仙水賣了42年,香奈兒5號賣了101年,妮維雅小藍罐賣了111年……如果你是中國化妝品品牌企業,你一定會羨慕這些常盛不衰的產品,他們至今仍然是各自品牌的王牌,牢牢占據著消費者心智。
與之形成對比的,目前國產品牌熱銷產品主要以當季爆款產品為主,產品生命周期往往隨市場熱點更迭,與雅詩蘭黛的“小棕瓶”、SK-II“神仙水”等經典產品相比,單品規模效益較弱,復購率低、可替代性強。
快速上新,通過新品快速迭代抓住消費者的眼球,這曾經是韓國品牌的絕活。韓系化妝品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時候,這一拿手好戲曾被國際國內企業紛紛研究和效仿。
然而以快著稱的不少韓系化妝品品牌,已經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逐漸淡出了舞臺中央。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快速上新的產品,區別只是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包裝,終究還是面臨同質化競爭,在產品上缺乏核心競爭力。
很多中國化妝品品牌同樣面臨這一困境。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缺乏真正具備競爭力的長生命周期、高銷售額占比、高復購率的大單品,是本土品牌在近幾年落后于國際品牌的主要原因。
那接下來該怎么辦?中國化妝品制造該怎樣打造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單品?
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
什么是“專精特新”?“專精特新”,是指企業具有專業化(主營業務專注專業)、精細化(經營管理精細高效)、特色化(產品服務獨具特色)、新穎化(創新能力成果顯著)的發展特征。
自2011年7月,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專精特新”概念。隨后國家部委連續發布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近兩年,“專精特新”更是被多次提及。
十四五規劃中強調,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2021年7月27日,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強調企業家們要以“專精特新”為方向,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把企業打造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
國家戰略、中央部委層面連續多次提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設,并將“專精特新”與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提升聯系起來。這是中央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開的一劑良方,這個藥方,同樣可醫中國化妝品工業企業。
首先,“專精特新”是中國化妝品品牌企業打造經典產品的重要途徑。
縱觀中國乃至世界化妝品歷史上的經典大單品,其特征與“專精特新”的指導思想有著高度的重合。專業專注、精細和精益求精、特色鮮明、技術或產品具備創新性,無論是100多年歷史的妮維雅小藍罐、香奈兒5號,還是40年歷史的雅詩蘭黛小棕瓶、SK-II神仙水,抑或是13年歷史的蘭蔻小黑瓶,無不具有以上這幾個特征。
中國化妝品企業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單品,也必須要走“專精特新”的路線。
其次,“專精特新”也是監管和市場對中國化妝品制造提出的客觀要求。
2021年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包括對化妝品功效做出分類,并要求企業規范功效宣稱、提供功效評價,新產品的開發將變得更加嚴謹,研發周期也會變長,新產品的開發速度會更慢。這些政策和連鎖反應,都將引導化妝品企業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推一波爆品然后快速迭代和淘汰的打法,即將失去生存的土壤。
這也引導著中國化妝品制造走向“長期主義”的價值觀。
而經過了多年概念營銷炒作的市場洗禮,渠道和消費市場也日趨理性,開始更加青睞“專精特新”的品牌和產品。這也給能夠沉下心來打造產品價值的“專精特新”型品牌更多的成長機會。
你永遠可以相信二八定律,大單品時代到來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2020年,歐詩漫僅小白燈一款單品全渠道銷量超300萬瓶,銷售額達5.8億元。
2021年上半年,珀萊雅紅寶石精華等大單品銷售額占品牌收入15%,占品牌天貓渠道營收四成。
2021年雙11期間,薇諾娜黃金單品——舒敏保濕特護霜預售首日銷售額超2億元,占品牌預售額近三成。
自2010年上市,自然堂冰肌水累計售出超7000萬瓶,銷售額超70億元,年均銷售額6.5億元。
如今,長生命周期、高銷售額占比、高復購率的大單品,已成本土化妝品品牌立足市場的堅實后防線。在此之前,打造大單品也是國際化妝品品牌的共同選擇,如資生堂的紅腰子、雅詩蘭黛的小棕瓶、蘭蔻的小黑瓶等產品均在各自品牌營收中占據重要份額。
那么,化妝品行業,尤其中國化妝品行業為什么會迎來大單品時代?
需要明確的是,自由市場中,化妝品廠商任何戰略方向的改變,其作用力都是雙向,甚至多向的,而非廠商的一廂情愿。因此,當下的大單品風潮的形成,其背后涉及廠商、經銷商、消費者、媒體以及監管者等合力。
渠道商對SKU的選擇從豪放到務實
從產品特性出發,大單品的反方向是短生命周期、低銷售額占比、低復購率的產品。不過,在市場高速增長期,產品的這三類缺陷一定程度上被廠商和經銷商忽視了。
若將時間倒推到十多年前,彼時化妝品電商方興未艾,消費者購物渠道有限,在相對封閉的競爭環境中,代理商、零售商拿到知名品牌的經銷權就意味著拿到了增量,基本會跟隨知名品牌“豪放”地上架全系列產品。
同時,由于線下的貨架有限,各大廠商除了要布局更多網點,也要爭取更多陳列面積。于是,無論自己是否擅長,開發多種價位、多種功能的熱門產品線成為眾多廠商的選擇,而若產品賣不動,便通過打折促銷或用政策性壓貨解決問題。
如今,電商已經完全打破了線下偏封閉的競爭環境。在開放競爭環境下,品牌在終端的打折促銷逐漸失靈,渠道端已不再渴望品牌的全系列產品,而是擇優選擇。
“2008年之前,門店護膚品占比近70%,依靠促銷活動,一個品牌甚至可以支撐起一家門店的業績。河北某化妝品店主告訴記者:“過去,門店里高中低檔價位產品都有,而現在只會保留最暢銷價位的2-3款產品。”
近10年,CS乃至全渠道經銷商的選品標準經歷了由看品牌知名度,到看單產品能否帶來利潤和客流的變化。對經銷商而言,拿到知名品牌的經銷權已經不等同于拿到增量,而是守住老客,保證復購率,在此背景下,廠商的大單品策略可以理解為:在認清渠道新形勢后的一種務實選擇。
產品即品牌,賣貨即傳播
化妝品是承載著美麗夢想的商品,除了使用效果,化妝品還伴隨著復雜的情緒滿足、心理補償以及身份認同,這也讓化妝品的品牌價值成為用戶決策的關鍵因素。在傳播高度中心化時代,品牌廣告的知名度、感召力對化妝品廠商的業績貢獻十分關鍵。
如今,在去中心化的傳播、銷售環境中,消費者對品牌的第一印象可能并非來自品牌廣告,而是品牌的主力產品,同時,伴隨著互聯網信息平權,消費者對化妝品的認知也更加理性,成分黨、配方黨涌現,她們不僅要評判品牌調性,也在盯著產品包裝上的成分表。
這種現象,不僅在KOL種草、直播帶貨等新渠道發生,傳統渠道也是如此。例如,當下不少化妝品店取消了品牌形象柜,原本的名品彩妝只保留自帶流量的大單品進行開架銷售,護膚名品亦是如此。
品效合一的營銷模式下,黃金單品不但成為企業名片,品牌形象年輕化、高端化升級也需要通過布局新晉大單品完成。對應地,廠商也正在營銷費用、研發費用上給予大單品更多側重。
在研發端,為滿足大單品持續迭代的需求,廠商會為其配備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例如,自然堂冰肌水暢銷多年的背后,得益于自然堂在3D皮膚模型、表觀遺傳學等領域的多年深耕。歐詩漫“小白燈”強勁的市場表現則離不開品牌王牌成分——珍珠美白多肽的加持。
在營銷端,為提升大單品聲量,廠商會為其配備專屬代言人或策劃專屬營銷事件。例如,丸美為小紅筆眼霜曾簽下了楊穎;百雀羚也曾邀請王一博為幀顏霜背書;珀萊雅則簽約品牌代言人孫儷和蔡徐坤,分別打響了紅寶石精華和雙抗精華的聲量。
更貴的成本,更穩健的選擇
來自有贊的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國內化妝品市場37%的銷售額由新品貢獻,但新品的存活率非常低,爆品率只有0.24%。
如果說,過去化妝品廠商能夠承擔快速開發新品的機會成本,但隨著推新成本的提升,他們必須重新考慮如何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考慮是繼續四處挖井還是專注挖掘一口井。
2021年5月1日,《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正式實施,新規要求企業對化妝品功效宣稱提供依據,相關化妝品備案成本上漲,加之化妝品的原料、流量成本和費用逐步走高,化妝品企業的新品開發成本面臨上漲,這讓快速推新模式受阻,在研發上規模效應更強的大單品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
例如,2021年起,雅娜、霸王、京潤珍珠等品牌已計劃精簡SKU,減少產品數量,提升產品質量,而當本土企業不是總想著東方不亮西方亮時,經典大單品的出現概率會更高。
行業人士預測,新法規的實施對化妝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要求上升了一個新臺階,同時一個新產品從開發到上市時間也必定會延長。在過去,每出現一款優秀的熱門產品,短時間內它的仿品遍布市場,紅利被各家瓜分,而現在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研發一款引領市場的優秀產品,它的紅利周期會比過去都長。
當下,正值化妝品廠商重新梳理產品架構窗口期,經過此輪調整,被各方謹慎甄選出的產品不僅決定著品牌短期營收的變化,也定義著其未來5-10年的品牌勢能和在市場生態中的位置,品牌是走向高端化抑或年輕化,從今后兩年品牌的主推產品中便可窺見一二。
從輕創新到底層創新
從近幾年的大促榜單來看,本土護膚品牌高銷量產品大多集中在平價面膜、基礎套盒上,生命周期較短,而國際品牌則在精華、面霜上占據優勢,二者品牌結構的差異主要在于品牌力的強弱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深淺。
從獨有核心成分上看,資生堂有4MSK,SK-Ⅱ有Pitera,歐萊雅有玻色因,且在研發投入絕對額上,本土企業距離海外龍頭企業仍有差距。不過,近年來,本土化妝品企業基礎研發能力的提升,為大單品開發提供了更加充足的保障。
例如,萬盈、仙迪等企業正重點培育功效型產品,加快基礎研究和底層創新,少數企業正謀求與原料商深度合作,做定制原料開發和獨家供應,通過培育專屬核心成分,建立更高的壁壘。
其中,卡姿蘭與國際知名原料商陶氏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上美則聯合“Pitera奠基人”伊達朗博士開發了核心成分TIRACLE,該成分擁有抗衰、美白和保濕功效,已被運用于385種產品中。百雀羚則同德國默克集團合作推出了獨家抗初老科技植物成分——ProVTA?原初因。隨后,百雀羚以ProVTA?原初因為核心成分推出了百雀羚幀顏霜。
無論傳播、銷售環境如何改變,化妝品“滿足消費需求”的本質不會改變,一個產品能夠被消費者選擇,除源自品牌感召力外,更需要廠家借研發與技術的創新來提升產品價值,大單品的開發需要企業磨煉好供應鏈,在一切都快的時代,做好基礎研究和底層創新。
用戶評論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