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電商老炮姬鯤:90%的出海企業栽這兩個成語上丨行在印尼⑤


F-Commerce是東南亞頭部電子商務綜合服務提供商,在中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超過七個國家的十幾個城市分別設立了研發中心、運營中心、營銷中心、本地客服中心等服務體系,為品牌落地東南亞電商提供了強有力的服務保障。F-Commerce是TikTok 東南亞最大的 TSP 機構,常年霸榜 TikTok 東南亞榜單第一,服務過各大品類榜單頭部東南亞品牌 100+ 家。集團公司 Flash Group,總部位于泰國曼谷,全東南亞員工超過 50,000人,服務覆蓋東南亞核心國家,是泰國第一大商業快遞、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智能化倉庫服務商。
▲F-Commerce印尼、東南亞各國辦公室,及Flash集團總部辦公室(部分)
對姬鯤這位傳統媒體出身的互聯網老炮的訪談,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奇妙體驗。幾乎對記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中的概念,姬鯤都會追根刨底式地追問。比如當提到出海,他會問“什么叫出海,出海干什么”;比如提到印尼相當于十年前中國,“這個說法是誰定義,誰說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是十年而不是十五年或者二十年”;比如提到卷,他會問“什么叫卷?如何定義卷和勤奮的區別”。他會追問每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每一個觀點的來源和依據。
▲F-Commerce 創始人&CEO 姬鯤
他習慣丁是丁,卯是卯,習慣厘清接觸到的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觀點。在他這里,沒有人云亦云,也沒有模糊地帶,沒有薛定諤那該死的既死又活著的貓。姬鯤的商業世界,就如同牛頓構建的那個經典力學精密宏偉的大廈,嚴絲合縫,一絲不茍。
也許因為對許多常見概念的追根問底,他在訪談中,金句迭出。這些金句,不是來源于刻意制造,而是來源于思考,來源于對許多一晃而過,大家以為懂了,實際上卻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概念的究極追問。
以下為姬鯤的訪談概要,包含了他對出海,對全球化和本地化,對商業和人才的思考和理解。部分內容經過精簡處理。
01
不要糾結于技巧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化妝品報:介紹下F-Commerce和Flash Group?為何選擇進入東南亞?
姬鯤:我們在這里干得還不錯,算是本地化的公司。為什么選擇電商?因為我們阿里基因很強,而且對東南亞電商有判斷。但是我們出來的時候,電商分為三個環節:平臺、基建和服務、供應鏈。我們確定做不了供應鏈,因為沒有基因。所以我們選擇了中間的電商基建服務。
整個Flash Group定義為一個電商基建服務公司,我們集團是從快遞倉儲、SaaS代運營、支付、跨境物流到整個全產業鏈的電商生態公司,F-Commerce是其中一個全資子公司,其他幾家也是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我們進入生態行業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認為東南亞的經濟將有確定性的增長,電商的占有滲透率也將有確定性的增長。但是,你到底是賣水的,還是挖礦的,還是賣鏟子的,這不一樣。到底是水的需求最強,還是鏟子的需求最強,還是獨輪車的需求最強,我們不知道。因此,我們同時開展了幾條業務線。
化妝品報:F-Commerce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服務商的?
姬鯤:我們真正意義上的電商代運營進入東南亞是伴隨著TikTok的業務開始的。我們在2021年6月份建立了印尼的F-Commerce,與TikTok進入印尼的時間幾乎一致。
剛來的時候,我們沒有所謂的海外人才。我們做的事情海外都沒人干過,都沒有人干過,哪來的人才?于是我們帶著一部分中國人,一開始主要是我們自己,然后從人才體系、辦公環境體系、硬件體系一點點開始。整個過程可能還是挺痛苦的。2021年到2023年這兩年,其實都還在慢慢理解什么叫本地化,都談不上對業務有多深刻的理解。
當然,國內也有很多所謂賣家,拿著一批貨到東南亞,找到一些流量密碼,然后就賣貨掙錢,這個可以。但是這在中國已經經歷了一遍,大家會發現這個行為不長久,大多數人又沒有辦法在盈利的最高點退出。所以你前面可能找到一些技巧性的東西,賺到錢,后面可能又賠掉了,甚至你不甘心,然后再投一點,就賠得更多。
化妝品報:對想要進入東南亞的企業有何建議?
姬鯤:我覺得大家不要太糾結于技巧,這是我認為大家犯的比較共性的一個錯誤。所謂技巧就是聰明人的一些做法。兩點之間本來直線最短,遇到問題就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大家總希望有一個更短的方式來繞過去。
比如說賣貨,然后認證,各方面手續辦得很慢。那么我是否有一些其他途徑或渠道可以解決呢?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因為你要做一個長期的生意,所以也許有一天,這個錯誤的代價就會把你前面所有的利益全都覆蓋掉。
所以大家都認為有捷徑,但實際上往往沒有。真正意義上拿到大結果的企業,如阿里、騰訊、百度、美團等,都是直面錯誤,不斷調整過來的。這些公司里幾乎沒有靠技巧的。
02
刻舟求劍和盲人摸象
定義了90%出海企業的錯誤
化妝品報:成功的出海,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姬鯤:很多時候我們不要總結成功,要總結失敗的企業都踩了哪些坑。
我們可能經常聽一句話,中國的企業來東南亞是降維打擊。但我來這邊很多年了,不知道什么是降維打擊。中國是領先很多,但到了這邊,需要本土化,需要適應當地環境。你只是帶了一些先進的超前思維,這些思維在中國已經相對驗證了,但在東南亞是否適用還不確定。我們看到很多中國頭部品牌或生態到這邊,但為什么沒做起來呢?他們并不缺人才、錢或經驗,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固有的思維太重,他們帶著中國式的思維來東南亞。
大家想一想,電商在美國比中國發展要早一些。為什么亞馬遜、ebay在中國沒有得到特別好的結果,反而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一些企業呢?我認為這就是對本地化的理解。這一點在中國已經被驗證一遍了,我們沒有必要在東南亞再扮演這個角色。但大家還是很難改變,尤其當你對你的認知很自信的情況下,你還是會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去東南亞做事情。你可能已經在中國成功了,很容易就把這個經驗再復制一遍。
比如,許多人認為,在中國做抖音,跟在東南亞做Tiktok沒有區別,但是實際上,在這里做TikTok的運營和在中國遇到的問題完全不同。環境不一樣,商業所構成的必要元素在時間節點上完全不一樣。在中國,你可能完全不缺運營型的基礎人才,對一些參數有基礎了解,對職業的敬業度有基本認知的基礎人才。但是在印尼,你面臨的挑戰是主播是否能按時上播,以及網絡是否穩定。即使你有高大上的直播間,但網速和手機分辨率可能無法滿足直播輸入的要求。
把中國今天的互聯網環境或內容電商環境套到東南亞,就叫刻舟求劍。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你問所有的中國賣家,有誰考慮過直播的時候斷網,有誰考慮過第二天主播是否按時上班。在印尼,主播有上百個理由,明天不能按時來播。
這是中國企業來東南亞犯的第一個常見錯誤。
化妝品報:第二個常見的錯誤是什么?
姬鯤:盲人摸象。
我們見到大量的中國人來印尼考察,三天、五天、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然后做出結論,說印尼市場是這樣的,應該這樣做。我們來了七八年,也不知道東南亞市場應該怎么做,每年遇到的都是新問題。那來了幾天的就可以知道這個市場應該怎么做?
國內還有很多游學團,所有游學來的都是一個路線,去超市、商場,看兩個服務商,去平臺拜訪一下,然后看兩個商家,兩個品牌。所謂游學都是特種兵式游學,為了證明游學價值高,去的地方多。去的地方多就意味著每個地方待的時間短。每個地方來個30分鐘,最多1個小時,大家都希望面談的人能給他們干貨,就是我們怎么掙錢。
然后大家聽我說,錯誤有一二三,漏洞有四五六,解決方式七八九。然后感慨,哦,原來在印尼是這么做生意的。
但這并不是正確。
這兩個成語,基本能覆蓋的90%中國企業來東南亞犯的錯誤。
03
中國企業出海,不是品牌或產品出海
是生產力出海
化妝品報:成功出海企業有哪些共性?
姬鯤:成功很簡單,就那幾件事兒,你愿意不愿意把那幾件事兒做好。一個企業進入東南亞,理論上要成功就三個要素:產品力、營銷力、渠道力。
國內來東南亞的賣家,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解決產品力問題?
全球商品進入中國需要一個中國化的過程,而中國的商品進入東南亞也需要一個東南亞化的過程。我們應該從中國生產東西賣到東南亞,還是用中國的生產力去解決東南亞的需求?
這兩個好像是一件事兒,但實際完全不一樣。東南亞市場很大,市場有需求,可能國內的中國企業有能力去滿足這樣的需求,但是你不能把現有的產品直接搬過來。
其實中國品牌出海的情況并不樂觀。雖然中國有很多品牌,但真正能夠被稱為國際品牌的并不多。小米、OPPO、VIVO、華為等是少數能夠成功出海的品牌。格力等品牌雖然在國內很強大,但在國際市場上并不算知名品牌。
中國商品出?;蚬湷龊?,聽起來更樸實,但東南亞需要的供應鏈也不一定是中國的。商品出海雖然有優勢,但談不上確定性,因為商品涉及到適應當地需求的問題。每個國家的消費力、消費認知都不同,不能拿馬來西亞的數據去對標越南、菲律賓或印尼。
我們應該把東南亞本地化需求與中國超強的生產力結合起來。這種生產力,包括品質和生產成本,包括產品工業設計效率等。
用中國的強大生產力去滿足印尼以及東南亞市場的需求,我認為這是現在的最優解。我更認可現在的中國企業出海,本質上叫生產力出海。
04
尊重本地化
全球化是入海,不是出海
化妝品報:現在也有許多3C、家電品牌出海成功的例子。
姬鯤:多嗎?有哪些?
創維集團在中國和全球都是大品牌,但在東南亞,酷開是創維電視的一個子品牌,沒有使用創維的品牌。為什么呢?因為創維集團定義這個子品牌時,大概率是要把它做得更符合本土性,建立一個東南亞的品牌是他的訴求。
3C小家電有一些確實已經有國際知名度,有一些沒有。所以我們需要充分尊重這些差異性。
我們做的是本地化生意,不是中國企業出海,而是印尼、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入海。我們的目的是解決本地化問題,而不是出海。出海只是一個結果,但是入海時,我們需要考慮如何進入這個區域市場。入海解決的是本地化問題,而出海指的是中國企業出海的問題。中國企業現在能否輕松出海,能否輕松進入這個區域市場,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我們今天看傳音的成功,是因為中國做得好所以出海?不是,是海外市場做得好。如果你問傳音怎么做得好,它會說我海外市場做得好,在最苦最窮,甚至有不安定、不安全因素的國家,我們的員工拼搏奮斗,我們努力獲得了這個市場。
有時候一個角度反了,或者我們定義錯了,就會導致做事的方法不同。比如,中國有多少企業是在中國本土建立海外事業部的?一個中國出海的企業,假設有100人,有可能是80人在中國,20人在海外。但這并不正確。從我的思考來看,理論上可能應該是20人甚至5個人在中國,95人在海外。
在2022年,我們企業內部希望中國員工的占比不能高于3%。當時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但是后來我們發現3%這個比例還是高了。如果我們有500人,那么就意味著可能有15到16個中國人,這個比例可能還行,但是如果發展到2000人,那我們可能需要300個中國人。這個比例就太高了。
所以我們經常問自己,我們是一家在東南亞建立的中國公司,還是一家東南亞公司。在印尼,最好的方式是讓印尼人管理印尼,我們只提供支持和幫助。
因此,我們定義自己為東南亞公司。我們注冊在東南亞,核心團隊也在東南亞,但我們的創始人和核心高管中有中國人。就像阿里巴巴不會說我是中國的阿里巴巴出海,字節跳動不會說我是中國的字節跳動出海。我認為他們更愿意說,我們早期是一家中國公司,現在是一家全球化公司。
05
老板是否足夠重視
是出海能否成功的關鍵
化妝品報:印尼現在是正處在一個中國美妝企業出海的機遇期嗎?
姬鯤:什么是機遇期?如何定義機遇期?
做生意只有兩個數相乘,勝率和賠率相乘就是結果。我不認為現在是一個機遇期,因為我不懂怎么定義機遇期。
化妝品報:有許多中國化妝品工廠這兩年在印尼建廠,他們肯定看到了這邊的機會比較大。
姬鯤:那我嘗試定義一下機遇期。很多人問我東南亞能不能賺錢,我沒辦法回答。但是我有這么一個定義,你在東南亞付出跟中國同等的努力,同等的付出,它的回報大概率超過于在中國給你的回報,現階段。
你不能說我在中國一年投5000萬,我在這邊能不能拿50萬先試試,然后我要求回報大于中國,這不太合理,對吧?
假設我們同等回報,你在中國是老板,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在這里,你請了個職業經理人,一年給100萬,他就幫你開天辟地做成了,也不現實。職業經理人周末都在巴厘島。我跟你們說一些小的信號,昨天我剛從中國回到雅加達,辦公室這個健身器是我剛搬進來的,這個電火鍋是我讓他們從國內給我帶過來的。為什么呢?因為我用這些小信號告訴我的團隊,老板準備住在屋里了。吃的,運動鍛煉的,還有沙發床,這些小信號告訴團隊,要做好準備,開干了。
化妝品報:我們了解到一些企業,簡單請一個普通的職業經理人來負責海外市場……
姬鯤:這種就是不重視海外市場,不可能成功。
國內某些大集團的出??偙O我們打交道比較多。他們問我,我們集團在國內零售領域可能排到TOP50了,問我們有沒有機會。我回答說沒有機會,對方就不高興了。
為什么沒機會?不就是老板不重視嘛。國內日子過得太好了。我見過大央企往外邊走,那邊什么市場我不關心,消費能力我不關心,產品結構我不關心。反正老板讓我出去,我就得把這事搞成。大家都不關心這事,你能搞成?
化妝品報:所以至少是合伙人級別的人來做海外才行?
姬鯤:不,我認為首先老板要明確自己的想法,我們很少會引導一個企業去出海,因為這是企業生死攸關的戰略問題。但是,如果老板決定要出海,并且這個企業在中國有比較強的基礎,我們愿意成為合作伙伴,一起幫助你把本地服務做好。這是我們該扮演的角色。我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一個輔助型的服務型機構。
化妝品報:所以勸是沒用的?
姬鯤:勸是勸不動的。你最好別勸,就像勸酒一樣。勸就意味著他自己的意識形態不夠,是對自己動力的否定。所以,當他遇到困難時,他就會退縮。但是如果他決定要打,那就不一樣了。名創優品走全球化,不是誰勸的,而是葉國富說我要出去。要100億變1000億,1000億變5000億,中國市場承載不了。
06
跟我們合作的理由千千萬
不和我們合作的理由只有一個:窮
化妝品報:F-Commerce如何篩選合作客戶?
姬鯤:把價格門檻拉高一點,就不用篩選了。
跟我們合作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不跟我們合作大概率只有一個理由:窮。
你如果沒錢或者老板不重視,那有3萬的,咱們別花6萬的。但有的老板因為他是戰略級的,有10萬的他就不用6萬的。要我選,我就選最貴的。他在這個市場活著,他最貴一定有最貴的理由。
▲F-Commerce辦公大樓
化妝品報:F-Commerce為什么貴?
姬鯤:你很少看到我們這里這樣一整棟樓的辦公條件把,在東南亞,這算是好的。為什么這么做?因為我們要讓員工覺得這家企業是要在印尼長期發展的。這是吸引優秀人才的第一步。
第二,因為這是一棟獨棟的樓,所以我不用考慮印尼最根本的電的問題。我有自己的發電體系和管理電力的體系。在這邊,很多樓六點以后就停電了,這里停電是非常普遍的。
還有網絡,我的一個運營商網絡不好用了,我就可以趕緊接另一個運營商,以保證客戶基礎穩定的服務。在東南亞,基礎穩定的服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標準。我有一個足夠寬敞的培訓室,我們手里有一套自己做的單語言20萬字的培訓資料,乘以東南亞五國就是百萬字了。這套完整的培訓體系,我相信全東南亞現在只有這一套。如果沒有這套東西,你是怎么培訓的?你只能想起什么講什么,但是做一套這樣的培訓體系,要付出什么樣的成本呢?
化妝品報:人才也需要成本。
姬鯤:對。我經常跟很多老板說,我請這個人在中國100萬跟60萬有多多大區別?沒多大區別。咱們就說互聯網行業或者這種新興行業,這二三十年沉淀下來的,年薪60萬的人跟100萬有啥區別?真沒啥區別。
但60萬一年跟10萬一年的人有沒有區別?那大概率是有區別的。年薪100萬的人和年薪300萬的人有區別嗎?大概率是有區別的。因為如果一個人能拿到三五百萬的年薪,那么意味著你所在的領域里就只有那些人,他們已經取得了成果,有做好這件事的心態。他們來是為了幫助你解決超過你付出的問題。如果你找一個打工人,那么他來只是為了拿工資干活,確實沒有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看,500萬、100萬和30萬這幾個工種是有區別的。但是對企業出海成功來說,你的企業缺這500萬嗎?如果你能找到一個500萬的人,能幫你企業出海成功,你就能做5個億、50個億的生意。
理論上,一個在國內做的不錯的企業,把出海當做戰略行為,那老板的腦袋就想好了,一定是那幾個人幫我解決問題,能拿到結果就是那幾個人。如果你退而求其次,說這一批人可能都可以,那你就開始湊合了。如果你再把這事放給HR,那可能就更湊合了。
過去打仗時,關羽、張飛、趙云等幾個人就是關鍵,如果不搞定他們,就成不了大事。劉備請諸葛亮時,就往門口撲通一跪,跪了三天,這就是三顧茅廬。你發現那些真正成功的企業有一個共性,尤其是二次創業。因為他們經歷了前面一個過程的階段,所以他們對人才的重視超出一般企業。
化妝品報:企業文化和愿景是吸引人才的關鍵,F-Commerce的企業文化和愿景是什么?
姬鯤:很多公司一創立就寫了一行字在墻上,我們確實寫不出來。我認為這個東西是每家公司從創始人到管理團隊一點點積淀出來的。我們更愿意說公司每個階段有一些目標,比如我們希望大家認為這個團隊是真誠的、努力的、勤奮的等等。
阿里的人經常說“讓事情變得更簡單”,這是阿里文化和創業的核心,因為當年馬云定下了一句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希望全球企業都能在東南亞落地,我們不是只讓中國企業出海更容易,而是希望全球企業都能在東南亞落地。因為我們比很多東南亞企業更深刻地理解全球企業落地中國的過程,所以我們也正在建設全球企業落地東南亞的過程,這是我們定下的目標。
07
東南亞市場美妝品牌的競爭剛剛開始
化妝品報:F-Commerce公司美妝業務的占比是多少?
姬鯤:美妝業務占比很高,具體的數據我不會說出來,因為這有點敏感。
美妝天然適合內容電商的打法,尤其是新市場,它天生就是具有內容屬性。這個產品怎么展示,怎么表現,它是有巨大的差別,它不像一瓶礦泉水,你沒那么多可說的。
內容電商如何處理線上和線下、貨架和直播、種草和成交的關系,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妝領域,雖然毛利率足夠高,但凈利率還需要考慮。由于毛利率高,可操作的空間也多,營銷預算也充分,因此大家愿意做的自然越多。此外,美妝產品具有一定的復購性,一旦消費者從完全不了解品牌到購買并忠誠于品牌,這個過程還是有價值的。
化妝品報:我們看到在印尼線上賣得比較好的美妝品牌,創立時間大都不長?
姬鯤:除了像泰國這種比較成熟的市場,像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市場,我覺得才剛開始起步,競爭才剛開始,現在還談不上競爭。所以從美妝品類來說,市場足夠大,機會足夠大。前期進入的角色也足夠小,足夠多。這就導致了這可能還有三五年的一個良性機會。
通俗意義上,東南亞市場現在確實算藍海,因為已經有人驗證了它是個海。而且現在競爭環境不那么激烈,大家還沒到拼價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