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魯楠:科研也可以有溫度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躍躍
當故宮成為網紅,李寧走上紐約時裝周;當美加凈和大白兔聯名,而六神做起了雞尾酒;當天貓精靈、小米手機、大疆無人機成為被歪果仁“逆代購”的首選,我們驚喜地發現,如今的“中國制造”再也不是廉價低劣的代名詞,在科技力與創造力的加持下,眾多老國貨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蛻變新生,以全新的形象和概念登上舞臺。
事實上,國潮崛起也正成為化妝品行業不容忽視的“熱現象”,而在這一個個冉冉升起的國貨品牌背后,其實是千千萬萬位科研工作者的日夜堅守。人們都說,工程師是化妝品供應鏈環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對化妝品的“中國制造”負責,并構成了中國化妝品研發的中堅力量,而對于本土化妝品企業扎根十余年的魯楠而言,這份對于國貨研發的專注還多了些執念和熱切的味道。
專注國貨研發是一種執念
“在我工作的經歷當中,也是一直致力于國民的護膚品、化妝品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一方面著眼于國內市場,與業內的同行和專家,通過交流與合作,來共同推動一個欣欣向榮的研發環境。另一方面著眼于國際市場,在過往的三、四年當中也積極地參與了很多國際科技競爭,以此把國產護膚品帶向國際。”從上海家化到百雀羚,魯楠一路見證了中國化妝品企業的成長。
在她看來,過去大眾對于化妝品的認知可能更多的停留在大日化產品,像家居護理、身體清潔這類低端的產品形象,后來才出現了護手霜、甘油霜等基礎的護理品類,所以中國企業在高科技護膚品的研發生產方面起步相對較晚。而近兩年,隨著國民經濟的振興,民族企業的科研資源和實力顯著提升,品牌們也逐漸由追隨西方的姿態轉變為自成一派。
“我們在不斷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們也在更多地去探尋本土消費人群的皮膚特質、老化規律,并致力將有中國特色的草本植物成分用更加綠色溫和的配方呈現在產品生產中,給我們的國民帶來更具安全性與針對性的護膚功效。”魯楠告訴記者,在國際范圍內國貨護膚產品都極具吸引力,科研上中西結合的思路也十分值得探討,近年來百雀羚不斷站上國際競技的舞臺,并在2019年IFSCC國際化妝品科技聯盟大會上獲得了唯一的青年科學家大獎和十佳海報大獎……其實也是希望將中國的科研成果展現出來,揭下東方護膚的神秘面紗。
而說到自己對于國潮的理解,魯楠笑稱這是科研與消費者共同的進步。在她眼中,如今95、00后實在是一群極具智慧和個性的新興群體,他們對于護膚的理解不再被傳統的廣告、宣傳牽著鼻子走,他們愿意挖掘產品的成分與功效,不囿于大牌也敢于嘗鮮。由此,當品質不斷提升、不斷年輕化的國貨產品遇見了眼光獨到的受眾,國潮便出現了。
科研也可以有溫度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想到科研會聯想到什么呢?冰冷的機器、不斷重復的檢測還是長期獨處的落寞?對于魯楠而言,大眾對于科研工作的標簽式概念或許并不全適用于化妝品領域,在她眼中,化妝品的研發其實充滿著樂趣和成就感。
“科研工作在宏觀上分為兩類:基礎類與應用類。化妝品的研發更多的靠近后者,因為這是一個與消費者關聯更加緊密的范疇,它要求你在一定周期內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去面對消費者,而我們的成就感或挫敗感也就由此產生。因為我們距離我們的觀眾很近,所以工作的過程會更具溫度,也能更快感知我們的價值所在。”魯楠表示,從醫學美容科跨界化妝品行業以來,自己所被教育和灌輸的理念就一直是要從消費者出發,把消費者的需求作為品牌研發生產的中心點與指向標。
魯楠還提到,當前自己的研發關注點更多聚焦于神經美容學方向,突破此前在成分和產品安全性、功效性等基礎領域的研究探索,她開始更多的去關注大環境下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重視他們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愉悅感。同時,她也十分關注國際上流行的護膚趨勢,例如時下非常火爆的微生態護膚概念,通過對皮膚表層的微生態進行調節來構建健康的肌膚屏障,魯楠認為盡管微生態護膚當前還未有主流的理論形成,但它給行業的創新帶來了遐想的空間,這也正印證了化妝品研發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
此外,作為天然草本護膚的集大成者,百雀羚多年來始終致力于帶動東西方化妝品接軌,并引領本土企業并軌世界,為此,百雀羚也在積極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開展緊密合作,共同創新研發。魯楠透露,近兩年在防曬領域的研究上百雀羚也有新的進展,不久前百雀羚和柏林大學臨床檢測合作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監測皮膚被曬后所產生的氧化自由基(造成膠原纖維損傷和DNA損傷的元兇),發現相較于歐洲人普遍的I,II型偏白的膚色,中國人普遍擁有的III,IV型膚色,不僅對紫外線有反應,在受到近紅外波長的光線照射時,皮膚也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這一發現不僅顛覆了大眾對于“曬黑”的傳統觀念,更為企業后期防曬產品的研發提供了更多靈感。
十年間,行業環境劇變,但對于魯楠而言,她對于科研的熱愛卻一直未改。未來,她將繼續帶領團隊加強前端的研發,做出更優質、更符合市場的產品,來進一步擴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