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后疫情時代,化妝品市場會迎來井噴嗎?

36氪||2020-03-25 14:48:02
轉載
要得女神鐘愛,禮物不可耍賴

“女神節”過了么?過了。

停擺一個多月的線下市場,在有限的快遞和“返崗復工”的情況下,也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但相對于還沒有過去的疫情而言,線上依舊是這個“女神節”消費的主要陣地。

最先放出榜單的是拼多多,其新消費研究院的榜單中,和“美”有關的,占了6個大類。

鮮花、香水和口紅,經典老三樣。

v2_c67b6b64456a456bbf6735a9d59add19_img_000.jpg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錯過的情人節與兇猛的疫情,促使手機、游戲周邊及口罩,成為了上榜“新三樣。”

口罩的上榜,凸顯了疫情之下的新方向。而游戲周邊的上榜,則從“宅家隔離”方面,直觀的對線上消費有了個明確的反映。

這種由于特殊環境所造成的“消費導向”,有著極強的正相關的趨勢。

“你負責賺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雖然是調侃,卻在漸漸成為實際,那就是,中國的女同胞們,正在成為“消費主力”,正在搭建全球最大的“她經濟”消費市場。

2

二戰是廣義上化妝品市場的分水嶺,二戰成為了現代經濟化妝品行業最直觀的分水嶺。無論是歐美,還是日韓,二戰成為了現代化妝行業的起源,這方面除了歐美,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日韓系最為有代表。

v2_a2ace629372344988c44ea0501cdc802_img_000.jpg

從日本化妝品行業與日本GDP的關系上來看,化妝品行業的出貨量,與GDP有著完全切合的正相關關系。在日本經濟最為繁榮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甚至出現了化妝品行業出貨量一度超過GDP的增長量,這是很嚇人的。

v2_41606c4ce48f482f88ea84835a645bc2_img_000.png

如果我們將人均GDP帶入到上圖中,在1981年,日本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這一時期,化妝品行業的出貨量開始大幅度超過GDP的增長量,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1988年,這一年日本的人均GDP突破2.5萬美元,1988年以后,由于“日美貿易戰”的影響,日本經濟開始進入“失去的十年”,而從這一年開始,雖然日本的人均GDP也一直保持高增長,但是,化妝品行業的出貨量,進入到了長期落后于GDP的增長過程中去。而且整體的出貨量,與GDP保持了幾乎一致的程度。

v2_d206572d712747c393f1d066d5036493_img_000.jpg

韓國方面,由于其承接的制造業轉移方面不如日本,但是其歷史時期與日本也極為相似。都是從二戰結束后開始逐步發展,也同樣經歷了“行業混亂期”、“消費釋放期”、“黃金消費期”以及“對外擴張期”,而且時間段和日本的也極為相似。

各個時期幾乎對應了戰后到七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2003年前后),以及2003年以后的對外擴展時期。

其中對2003年以后的對外擴張時期,影響極為重大的,可以歸結為兩個歷史現象:

一是2002年韓日世界杯的成功舉辦,中國隊的出線除了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外,還讓中國人首次在家門口可以看球——而影響后期日韓化妝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這場“家門口”舉行的世界杯。

二是金融危機后,日韓企業“走出去”,文化先行的影響。進入到新世紀后,韓劇、日本的漫畫等文化元素開始大面積的入侵中國。韓劇帶來的化妝品感官上的刺激,從一定程度上,激發起了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本源——中國女性對于美的追求。

從這個角度看,日韓化妝品在中國的暢銷,文化因素的影響,遠大于歐美品牌的影響。

3

中國市場的崛起,得益于中國日益發展的國民經濟,以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大工業化帶來的便捷,是中國化妝品行業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中國人均GDP。

2001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這個數據比日本晚了35年(1966年),比韓國晚了24年(1977年);

201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這個數據,依舊比日本晚了35年(1976年),比韓國晚了23年(1989年);

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這個數據,比日本晚了36年(1983年),比韓國晚了25年(1994年)。

從人均GDP來看,化妝品行業在中國現在處于的位置,大概屬于日本的民眾消費覺醒、國內品牌開始異軍突起并進入到國內市場狂歡的時期,也就是1985年前后。

而與韓國相類似的,則屬于1995年前后,韓國突破“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民眾購買力大幅度上升,化妝品行業在國內市場發展到了最黃金的時期,從1993年開始,韓國國內的化妝品生產總額,幾乎都以10%以上的增長率在增加。

v2_7f22d0464ff94b3b8f3c28328581edd7_img_000.png

因此,用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同屬于東亞文化圈,并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群體對化妝品行業消費的趨勢來看,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化妝品行業在國內市場,也同樣進入到了消費的“黃金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和韓國展現出來的特點有哪些呢?

首先,是經濟的穩定增長與社會的轉型升級,推動了國民的社會收入,使得老百姓的“錢袋子”負擔得起對于化妝品的購買需求,從而拉動了社會消費的整體水平及消費結構,使普通人的消費,不再是簡單的“解決溫飽”,而開始追求“美”;而這種家庭收入與支出的正相關關系,成為日韓化妝品行業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消費結構的改變及消費水平的升級,帶動了居民“社會消費支出”的結構性調整,比如交通、通信、教育、娛樂以及諸如化妝品之類、超過基本物質需求的更高層次的消費滿足開始流行。

第三,消費觀念以及社會審美,開始得到極大的鼓勵和解放。尤其是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得人們開始從物質滿足型消費,逐步轉變成精神滿足型消費。而社會化、大眾化的審美的變化,開始促使人們追求社會化、大眾化的“美”。

3

既然我們從其他國家(日本、韓國)的化妝品行業的發展中看到中國現在所處的時期,而中國現在的化妝品市場的環境,更加的好。

首先,根據大數據顯示,中國年度消費中,75%的家庭總消費由女性決策,50%的男性定位產品由女性購買。這意味著,女性主導的消費觀念,在中國家庭的消費支出中,開始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即便是在男性定位的產品中,依舊有達到一半是有女性來決定購買。

也就是說,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女性主導的消費支出,得到了巨大的延伸和擴張,他們從傳統線下的超市、百貨、專賣等賣場轉移到了互聯網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各大電商平臺的“購物節”,掃貨的,基本上就是這些女同胞們。而掃貨的類目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化妝品。

其次,女性的消費特征,在互聯網時代,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婦女節”到“女人節”到“女神節”“女王節”的轉變,可以說是這一特征被放大的解釋之一。

第三,我國從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可統計的化妝品市場規模的增速,長期超過同時期主流國家化妝品市場規模,這得益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所搭建起來的龐大的消費市場,這個市場對于企業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

v2_c20e78dd46fa42bd88156f26bb9fe0ab_img_000.png

與市場規模的長期增速超過其他國家相反的是,中國的化妝品人均消費額,遠遠的低于主流國家的水平,甚至與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持平或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全球人均消費額最高的日本,其人均消費額,即便是在2018年,也超過中國的5-6倍的水平。

這樣的可增長空間,實在是太龐大了。

v2_6635f3efcff444be9664e22c22196955_img_000.png

第四,電子商務的急速發展,以及物流行業的跟進,使得化妝品行業擺脫了專賣店、百貨、專柜等等一切實體店賣場的束縛,這樣的結果,就是,擴大了無數可以想象的市場空間。

這一空間的擴大,主要體現在傳統化妝品對于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依賴,在互聯網時代被徹底的打破。在曾經無法覆蓋的三線、四線及以下城市中,包括廣大的農村,正在互聯網時代成為化妝品消費的主力,他們貢獻了超過40%的銷售額,而且,這個數據正在不斷的擴大。

v2_8b22458b46184187a2e0ed51f0ce9423_img_000.png

對于嚴重依賴一二線城市的行業來說,依賴電商和物流的發達,除了擴張了其空間上的市場,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其運營的成本,這對于高附加值的化妝品來說,利潤空間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第五,互聯網社交的立體化、可視化,使得網上“帶貨”成為了可能。社區+內容+KOL的方式,逐漸成為了各大品牌的主要線上銷售方式之一。而隨著短視頻以及直播的發展,新的網紅帶貨方式,更加的普遍。

著名KOL、口紅一哥李佳琦在3月8日女王節交出了直播5個半小時,18.93萬觀看量,23000成交單,達成353萬成交量的成績。

基于這種背景下的結果之一就是,化妝品類的線上零售總額占比,不斷的得到提升,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最近幾年的化妝品類的線上銷售額,一直呈穩步上升的趨勢。

另外,消費類型的多元化、結構化,正逐漸成為我國化妝品市場的重要情況。目前國內化妝品消費主要品類包括護膚、洗護、彩妝和其他功能性產品等;從市場構成來看,護膚品、護發產品、口腔護理產品、沐浴用品和彩妝是前五大品類,貢獻了90%市場銷售額。而且,據淘數據顯示,阿里系電商平臺上,眼霜、精華、防曬等精致護膚品銷量增速明顯高于爽膚水等基礎護膚品,散粉、唇彩、粉底液等彩妝銷售額增速維持高位。


v2_a773e74d71904f4791c03917bf539d6b_img_000.jpg

4

那么,還是根據國外(日本、韓國)的化妝品行業發展來看,接下來,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即將迎來井噴式的增長,這種增長主要體現在兩個環節:

一是國外進口會逐步增加并擴大,而進口國家來源則逐步集中。從海關的數據來看,日本、韓國依舊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國家,其次是法國、美國及英國。而且,進口金額都非常大。

v2_8308015bf9e64efe9d43cf56649db9fb_img_000.jpg

其次,國內品牌開始崛起,這也是日韓同時期的特征之一。其中以上海家化、珀萊雅、片仔廣和丸美股份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開始崛起,而且各家企業之下都有細分品類的領導性品牌。這些品牌依托母公司的優勢,在市場中也開始擁有一席之地。“多品牌、多品類、多產品”已經成為各大廠家競爭的角力場。

v2_3606094510494dab8121352de1c2adeb_img_000.jpg

另外,顏值經濟時代的到來,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新方向。在一份阿里巴巴發布的“購物車關聯分析”報告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購買者購物車里面的產品關聯度,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傳統化妝品這個范疇,已經擴大到了對于“顏值”的追求上去了。

v2_9cdec43e42054a8f99787382d7cb7140_img_000.jpg

在顏值即美的時代,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美,不僅僅是依靠先天的漂亮臉蛋了。

畢竟“人靠衣裝馬靠鞍”,臉蛋要好看,還得靠化妝。

接下來各大品牌著力“打”的方向,會逐步的朝著年輕化、多渠道化,利用社會轉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來突破國外品牌對于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并在新零售、新消費的時代口號下,進行可視化、社交化的網絡渠道銷售,并逐步走向集中化。諸如日本的資生堂和花王,韓國的LG健康和愛茉莉一樣,成為行業寡頭型市場格局。

畢竟,中國的市場那么大,但是依舊容納不下幾家,比如現在的手機行業。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