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楊敬玲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就處境艱難的實體店更加雪上加霜。
實體店之困,主要問題即是背負著租金、人員工資、客流下滑、庫存周轉等,相對線上店而言,現金流的壓力更大。而今年春節,由于病毒肆掠,大部分居民都在家中“禁足”,活動范圍縮小到社區內或家里,人們的生活需求主要集中在了米面糧油、肉類蔬菜水果等必需品以及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護用品。相比之下,化妝品成為不那么“剛需”的消費品。疫情期間,無論是門店多、體量大、員工多的大型連鎖店還是中小門店,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生死大考。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抗擊疫情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除湖北省外的一些省份和地區已經開始復工,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化妝品店在內的實體店仍然沒有恢復開業。遲遲不能開業、“開不開業都是虧”是很多化妝品店面臨的處境,如何活下來、開業后如何盡快恢復業績保增長,都是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
在此次疫情中,記者注意到,原來主要依賴老顧客進店消費的社區店也開始利用微信、社區團購等達成銷售。例如,一些仍在堅守營業的社區蔬果店、面包店、藥店,大多通過顧客微信群、小程序等完成成交或團購,再通過與美團等平臺合作配送到小區門口或家門口,免除了人們出小區(家)門風險的顧慮。在以往,由于地緣因素,社區店通常最依賴熟客銷售和復購率,如今線上銷售也成為這些社區店在關鍵時期“自救”和逆襲的武器。
而在記者的微信朋友圈里,許多的化妝品店主也紛紛仿效,即便是曾經最抵觸電商的門店,如今為了生存,也用起了直播或微信朋友圈營銷,微信群、朋友圈賣貨以及“無接觸配送”成為潮流。
事實上,在此次疫情之前,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人群,原本就已經形成了網購習慣,而此次疫情,門店不得不將原本囿于自身線下門店的流量,導引到線上,運營自己線上的私域流量。
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是有慣性的。受疫情的影響,即使一些城市可能不久后“解禁”,人們對于出門逛街和進入人口聚集場所接觸陌生人購物等行為的恐懼仍然會存在,并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線上消費毫無疑問將成為人們購物的首選。
而此次疫情恰好與春節假期快遞物流停運相重疊。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各大快遞物流公司恢復運營,有人認為,等到疫情結束后,因春節假期和疫情而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會出現井噴,甚至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線上極有可能會迎來一個堪比“雙十一”的購物高潮。
如果說十七年前的 “非典”讓更多的人開始嘗試淘寶購物,那么如今的這場疫情,則進一步加速了線下向線上的融合。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對于實體店來說,是否涉足線上銷售,在以前或許只是一個可供選擇的選項,如今經過這場疫情的洗禮,以最快的速度布局線上,已經成為實體店的“必選動作”。是否有線上,已經足夠決定生死。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伴隨著近年電商和社交電商的高歌猛進,許多傳統化妝品品牌商和連鎖店已經在線上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線上渠道的建設與較量,已經成為決定化妝品企業格局的焦點。去年5月嬌蘭佳人自建商城的上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做出的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線下門店開辟線上渠道和線上業務,不一定要大規模大投入自建商城。利用一些簡單的線上工具開拓和維護本地客流,運營好私域流量,也是做線上。這種策略也更適合一些中小型門店。
事實上,線上早已不僅是一種銷售渠道,更是一個傳播企業形象和鏈接消費者的平臺。經此一“疫”,不論是門店還是品牌企業,更應該將線上提高到關乎企業轉型和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
而那些無法在疫情中有效利用線上、最終倒閉的企業將證明,即便是最頑固的保守派,離轉型線上也不過隔著一場肺炎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