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楊敬玲
最近,“港獨事件”余音未了,一批國際品牌或企業也因沸沸揚揚的“港獨事件”而將自己置于輿論風口。
其中,范思哲(Versace)、蔻馳(Coach)、紀梵希(Givenchy)就是在品牌T恤上公然將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列為“國家”,遭到了網友的強烈譴責。
△從左至右分別為范思哲T恤、蔻馳T恤、紀梵希T恤
事件一經曝光,楊冪、劉雯、易烊千璽三位明星代言人均在第一時間宣布分別與范思哲、蔻馳、紀梵希解約,停止與相應品牌的合作。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包括雅詩蘭黛、馥蕾詩、亞瑟士、歐舒丹等更多的國際品牌以及國際企業也被網友扒出有過類似的“踩線”行為。此前,包括杜嘉班納辱華、蘭蔻啟用港獨藝人等也曾“踩雷”中國版圖。
盡管“踩雷”的企業大多發布了道歉聲明,更改官網或地圖信息或下架了相關產品,但部分網友仍然不買賬。因為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在這種原則問題上犯錯,事關中國領土主權,不應該輕易原諒。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企業到底是故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如果說是無心之失,連小學生都知道臺灣、香港、澳門屬于中國的事實,這些紛紛“踩雷”的國際企業卻不知道?或者說他們并不清楚該如何正確標注相關信息?而且關于國際品牌將港澳臺與中國并列顯示而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報道也不止一次,緣何這些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的國際企業卻不重視?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市場其主要目的是做生意,如果是故意為之,想必各個企業深知挑戰中國主權和法律底線的嚴重性。
在此,我們也呼吁和警示所有在中國做生意的國際企業,正如人民日報所說的那樣,“如果真有善意和敬畏之心,就不應動輒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如果真在汲取教訓,就不應該‘排隊’似的在港澳臺問題上亂做文章。在中國做生意,就得遵守中國法律,這是原則問題?!?/p>
眾所周知,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市場,歡迎更多的外資企業進駐中國市場。而且,諸多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排兵布陣,不僅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產品,增強了中國市場的活力,促進了本土企業創新。尤其是就中國化妝品市場而言,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青睞外資高端美妝品牌。
中國市場是一個大市場,不是一個小池塘。外資品牌也深知布局和耕耘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事實上,很多奢侈品品牌和眾多國際大牌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消費者,也是理性的消費者。尤其是在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國,一個點也不能少。無論多么高冷的國際大牌,一旦被發現在 “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有著曖昧不清甚至公然侵犯我國主權的標示和行為,都將被中國消費者拋棄。
不管是品牌“故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也不管品牌是道歉、下架、整改甚至“甩鍋”給設計師,一旦涉嫌侵犯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國際品牌,其在中國市場的品牌聲譽將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影響,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很可能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進入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都必須要去學習、研究、了解并尊重這個國家的法律、風俗。這是國際企業及品牌應該具備的基本操守,更是國際品牌們拓展海外市場的“第一必修課”。在此,我們也鄭重地給所有外資企業上一課:
1、不得將香港、澳門、臺灣與中國并列提及,如“中港”“中澳”等。
2、 “臺灣”與“祖國大陸(或‘大陸’)”為對應概念,“香港、澳門”與“內地”為對應概念,不得弄混。
3、香港、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在任何文字、地圖、圖表中都要特別注意不要將其稱作“國家”。尤其是多個國家和地區名稱連用時,應格外注意不要漏寫“(國家)和地區”字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些欲在中國市場有所建樹的國際品牌們,希望能從此次“T恤門事件”中得到警醒: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在中國做生意不容挑戰的底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