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戰報、寫新聞稿了?” “個個都在放衛星,牛逼都吹到月球了。”幾天前,原淘寶直播電商負責人趙圓圓發博怒懟播商粉飾數據行為,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播間刷人氣、刷單等造假等行徑,直接被擺到了臺面上。
出于不可知原因 此微博內容隨后被作者刪除
與此同時,一條灰色產業鏈也被扒出。
1.假人氣:主播花120元就能買到1萬個機器粉觀看數據,而真人在直播間觀看1分鐘,就能拿到5毛錢的酬勞。
2.假訂單:水軍下單付款,等直播結束后取消訂單或退貨。
一頓操作下來,商家戰績光鮮,直播間熱度沒少,主播的提成沒少,要賣的貨也沒怎么少,一出“你好我也好”的大戲圓滿落幕。
這也意味著,貨是否被賣出,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人相信貨被賣出去了。首先,對主播來說,戰報里放的數字變大,購買轉換率變高,自己的坑位費和招商能力也會跟著漲。其次,對消費者來說,看直播買東西是需要消費氛圍的,而刷人氣、刷彈幕、刷訂單,會帶來更多沖動消費。最后,品牌需要業績、也需要造勢,好看的數據才能帶來影響力和曝光度,并為后續推廣做數據背書。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如今,部分播商只搭臺、不唱戲的套路,像極過去那個只賣夢想,不賣產品,靠拉人頭賺錢的微商。
一頓操作猛如虎,回看庫存2萬5
6年前,當時朋友圈里的各類微商研討會好不熱鬧,幾億、幾十億的成功案例被輪番“膜拜”。微商轟炸式地在朋友圈曬出其出入高檔場所、開豪車,環游世界的照片,各種草根逆襲的魔幻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渴求一夜暴富、頭上冒著綠光的韭菜沖進微商。
本質上,微商屬基于熟人關系的社會分銷體系,其銷售模式本身無對錯。但是,在迅速致富的誘惑下,吹噓洗腦、假冒偽劣、欺詐代理等頻出的亂象,讓微商群體被迫走向了劣幣驅逐良幣。2016年,藝人張庭自創微商品牌TST的“爛臉風波”讓公眾對微商的負面情緒達到頂峰,微商產品成為“三無”代名詞,勤勞規矩的從業者也被污名化,行業整體銷售額斷崖式下滑。
過往,每個新渠道的成長基本上要經過四個階段:初始萌芽、樹立標桿、野蠻生長和規范管理,而大多數微商不是困死于第四步,而是因貪快求大死于第三步。
看完微商作死之旅后,讓我們把指針撥到2020年,如今,當淘寶有了李佳琦、薇婭;抖音有了羅永浩、陳赫;快手有了辛有志、小伊伊后,在直播帶貨圈,頭部標桿和衛星數據已經足以對商家和新人主播形成吸聚效應。
這意味著,播商即將邁入野蠻生長階段,大量魚龍混雜的新勢力即將入局,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是極為敏感的一步。微商在走完這一步后已經奄奄一息、滿身污名。
事實上,播商比微商的起點要高。播商有專業的MCN助陣、有明星團隊的加持,有平臺和政府政策的傾斜,又適逢互聯網流量短缺的時機。如果直播電商走起了微商的老路,只能說no zuo no die!
由于,互聯網技術將經銷商的門檻降低到了個人水平,因此,過往針對組織的規則必須被細化和重塑,這需要一個過程。而在最終的規范落地前,任何拔苗助長、“畝產萬斤”的行徑無異于自掘墳墓,對主播是,對平臺是,對商家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