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王欽
近日,在化妝品業內的一場研討會上,來自學術界、技術研發、原料生產領域的三位專家就“植物發酵技術”進行了探討,從技術、生產痛點等角度分析了植物發酵技術的現狀和前景。
△資深活性成分專家梅鶴祥
植物發酵 保證功效性的同時,讓產品更安全
與傳統“精細化工添加類”護膚品相比,利用植物發酵技術生產的護膚品有何優勢?
北京工商大學化妝品系教授、博導王昌濤分析道,傳統護膚品無非有兩種成分組成,一種是核心功效成分,一種是表面活性劑、防腐劑、香精、增稠劑、活性劑等添加劑成分。植物發酵技術則是在保留核心功效成分的同時,盡量減少添加劑成分、替代部分防腐劑,從而提升植物有效原料的比例。因此,相較于傳統化妝品,植物發酵化妝品的優勢在于:保證功效性的同時,有害成分更少,甚至是沒有,其產品更為安全、無刺激。王昌濤表示,植物發酵技術的最終目標是:以植物原料完全替代包括防腐劑在內的其他添加劑。
不僅是理論研究,在現實的化妝品研發生產中,植物發酵已經可以實現替代防腐劑等添加劑。資深活性成分專家梅鶴祥表示,在植物發酵技術中,利用某些植物原料自帶的抑菌功能和微生物發進行植物發酵,可實現植物原料在化妝品中自帶防腐功能,也就是業內所謂的化妝品“自防腐”功能。
除替代防腐劑外,目前,植物發酵技術及其成分已經可以實現替代色素、香精、增稠劑等等傳統的精細化工成分。例如,在植物原料色素的分離的問題上,王昌濤表示,不少植物原料的顏色呈現黃、黑等顏色,并不符合消費者使用化妝品時的觀感,因此,在植物發酵技術中,可利用黃曲霉等活性成分很強的微生物,分解色素,再利用活性酵母吸附色素,再用乳酸菌轉化色素,即可形成與傳統添加劑式化妝品無差別的產品外觀。
類似于上述原理,天津尚美化妝品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張蕾解釋道,植物發酵技術正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對植物原料中的某些毒素成分、重金屬成分等進行特異性的轉化和分解,使得植物原料中的毒性成分降低,甚至是消失。因此,使用植物發酵技術可以降低原料對皮膚的刺激性,更好地保證化妝品的安全性。
生產成本高 業內暫未實現大規模量產
雖然在技術上,植物發酵可以替代防腐劑等添加劑,但目前來看,其技術成本仍然偏高。以植物防腐技術為例,張蕾表示,目前植物防腐的生產成本仍然很高,業內在植物發酵產品的生產上僅限于化妝品公司的定制化量產。
梅鶴祥就此解釋,目前,在植物防腐技術中,發酵物和發酵技術已經具備,但植物原料的防腐轉化率并不高,因此要達到防腐的作用,需要耗費大量的原料和成本。
同時,張蕾介紹到,由于植物發酵原料的特殊性,在化妝品的包材選用上,盡量要選擇真空包裝。而目前的水乳霜等產品基本使用傳統的敞口型設計產品,極容易導致化妝品的多次污染同時產生微生物,從而使植物防腐劑“防不住”。受制于包材的特殊性,植物防腐劑所適用的包材成本也比較高。
因此,植物發酵技術的產品應用仍然局限在小規模和定制化生產。除面膜等少數品類外,植物發酵技術的全品類、大規模量產暫未鋪開。張蕾還透露,植物發酵技術在研發領域局限于植物發酵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功效實驗,以及選用合乎妝品行業標準的容器等方面。
政策加持下 植物發酵未來可期
王昌濤表示,植物、本草概念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市場認知基礎。配合現代的發酵、分離、提取等技術,植物發酵類化妝品從文化概念、產品功效、安全性上都能媲美甚至超過傳統精細化工產業生產的化妝品。因此,王昌濤認為,植物發酵技術可以實現真正的科研創新,而不是市場概念的創新,“植物發酵可以實現我們中國特色的真正的天然的化妝品的道路”。
而從上游研發角度,張蕾表示,植物發酵技術在保證化妝品的自然、綠色、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既可以增強植物原料的功效性,又能降低原料的毒副作用。但在研發領域,植物發酵仍然屬于一個新的探索,在發酵過程中,植物與微生物的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還需要一些分析方法將理論與技術進行結合,從而為化妝品的后續的功效性實驗提供支撐。張蕾同時認為,從長期來看,植物發酵化妝品的研發將是未來化妝品市場的一個趨勢。
梅鶴祥則表示,國際上天然、綠色已經成為化妝品生產的潮流,而國內消費者對功效、成分、安全性的重視也與日俱增。因此,梅鶴祥對植物發酵技術的未來十分看好。同時,梅鶴祥表示,植物發酵技術也應該盡快建立相關的準入標準,“希望相應的單位和企業聯合起來,建立植物類發酵產品的行業標準,如果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和共識,更利于市場和消費者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發布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9條也特意提到:“國家鼓勵和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化妝品。”這無疑在政策環境上給予了“植物發酵”更廣闊探索天地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