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碩
本月,浙江、江西接連查封了兩個涉案百萬元以上的化妝品造假窩點,被仿制品牌涉及花西子、完美日記等。國貨品牌出現在造假名單中,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次。
化妝品屬于高附加值類商品,而附加值來自品牌方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品牌價值等環節下的功夫,但坐享其成的造假團伙,并不需要負擔這些成本。因此,若正規產品利潤為10%,假貨的利潤就可達50%。品牌方在營銷上花得錢越多,造假團伙的獲益空間就越大。這也是為什么,在以往的造假名單中,更多出現的是國際高端化妝品。
造假團伙開始將仿制目標指向新銳國貨品牌,這背后原因有二。第一,暢銷的新銳國貨品牌受市場歡迎,這加劇了其被仿制的風險。第二,新銳國貨品牌的銷售主陣地在線上,那里恰好是假貨泛濫的地方。
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的新國貨品牌并不吝嗇營銷投入。新媒體環境下,其爆品推廣能力、品牌話題度不弱于國際品牌。利益驅使下,以“高風險、高收益”為信條的違法分子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紅利。除了高獲益空間外,部分“有追求”造假團伙還會考慮現金流問題。因此,完美日記、花西子、阿道夫等各品類中的暢銷品牌,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盯上了。
今年3月,花西子曾正式向外界發布“高薪招募打假官”的招募信息,而在其首席打假官正式應聘入職的一個月中(6月),花西子已經在各電商平臺投訴假貨信息近2000條,起訴案件300多起。
造假團伙的行為決策,以利益為導向,由違法收益與違法成本共同決定,其中,收益決定其仿制對象,成本決定其銷貨渠道。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相對于實體零售,線上零售的違規成本更低,這催化著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興渠道成為假貨流通的新陣地。
除了違規成本低外,線上交易還是流動的、隱秘的,這也意味著“低風險”。線上平臺很難監管每個產品的真假,就算一個假貨鏈接被揪出,售假者還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鏈接“換個馬甲”,投放在更加隱蔽的地方,比如,微信、小紅書、快手等社交平臺。
除了風險低以外,售假者正利用線上交易漏洞埋下新套路。例如,通過非法刷單提高銷量,誤導消費者購買;物流造假,送商品去海外“鍍金”,并借免稅店、專柜近效期產品等理由打消消費者顧慮。
公開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有上萬億美元價值的假貨流動,在中國,每年有上百億的假化妝品流向市場。
在國內的游戲、音樂等領域流行著所謂的“盜版悖論”,即盜版能讓更多人享受福利,有助于創作者作品的廣泛傳播。但是,在化妝品領域,這種消費論調是極為危險的。化妝品的底線是安全,化妝品的質量直接關乎消費者的健康與美麗,化妝品生產安全至關重要,沒有規則束縛的造假者的善念不值得被托付。
化妝品是一個典型地由供給側推動消費的商品,現階段,國貨品牌、渠道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企業間的競爭正從營銷戰,轉向研發競爭、創新競爭。然而,就像前幾年人們對“白云制造”的偏見一樣,造假、抄襲模仿等投機行為不但影響行業正向價值觀與技術精進,甚至會影響國貨美妝的整體形象。
早早被假貨分子盯上,于新銳國貨而言,是市場對品牌的一種肯定,但更多的是挑戰,從此,打假將成為其揮之不去的新煩惱。
可喜的是,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化妝品市場監管愈加嚴格,化妝品制假售假的空間將愈來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