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一年虧5億!失去內地游客的莎莎實慘

界面新聞||2020-07-30 10:58:50
轉載
去年香港地區社會事件,及年初爆發的疫情,內地旅客赴港澳個人游計劃暫停,這些外部問題讓莎莎國際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

你有多久沒有去香港了?上一次在莎莎店里消費是什么時候?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是莎莎不愿意面對的。

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莎莎國際”)發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9/2020年報,報告期內,總營業額(包括持續經營業務和已終止經營業務)為59.71億港元,同比下滑28.83%;總虧損達到5.16億港元,而上年同期為溢利為4.7億港元。

2019年香港地區的社會事件,持續的中美貿易戰,以及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中國內地旅客赴港澳個人游計劃暫停,這些外部問題,讓莎莎國際在去年至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煎熬。為了減少損失,莎莎國際采取一系列來“續命”,包括爭取減租、關閉標志性門店在內的十多家門店、減薪裁員降低員工成本等。

莎莎國際成立于1978年,最初是由其創始人郭少明與妻子在香港銅鑼灣經營的一家小型化妝店,多年發展后于1997年登陸港交所。上市后,莎莎國際先后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非典來襲的打擊。頂住了這些壓力的莎莎國際很快迎來了新的曙光。

2003年7月28日,內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游于正式實施。為了抓住這一波紅利,郭少明很快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要求店員們都學會普通話,另一件是在旅客必逛的香港黃金地段為尋找旺鋪。

159593071324352400_a580xH.jpg

莎莎香港門店(圖片來源:莎莎國際官網)

作為擁有低稅率的自有貿易港,香港是聞名全球的購物天堂。而化妝品是內地女性消費者購物清單前列,莎莎國際成為了最先受惠自由行的零售商家之一。

從2003-2008年,莎莎國際的營收增長了109%。 另據公開統計數據,2007年,在香港的內地游客中,平均每10人中會有4人去莎莎國際門店。

隨著2009年4月起,深圳戶籍居民可申請多次來港入境簽注,這一政策刺激了深圳居民訪港次數。香港代購也從那時開始蓬勃起來,成就了2011年莎莎國際在港澳的高光時刻。

那一年,莎莎國際以50萬港元月租拿下了位于尖沙咀北京道誠信大廈約650平方米的大店,這家標志性門店一度是內地游客掃貨的地點之一。租約到期之后,又以約132萬港元高企月租進行續租。

如此蓬勃態勢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2014財年莎莎營收增至78億港元,凈利潤超過7億港元,成為歷年營收里最高的一年。莎莎在當年的財報中提到,即日往返香港的旅客人次增長19.1%仍然是銷售增長的主要動力。

財報提及,內地游客為莎莎國際貢獻的銷售額占到70%以上,遠遠超過香港本土消費者的銷售額貢獻。不過,這樣的利潤結構如同一把“雙刃劍”,享受內地游客帶來的紅利同時,也讓自身業績越來越陷入依賴。

2014年下半年開始,這樣的利弊博弈愈發明顯。

香港地區爆發的反水貨客事件令訪港旅客卻步,再加上,2015年限制深圳戶籍居民訪港的通行證于到期后由“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后,導致當年訪港內地旅客即日往返人次下跌9.1%。

與此同時,日韓旅游市場的火爆,也分流了一部分赴港游客。2015年上半年,韓國和日本分別位列內地游客旅游目的地排行的首位與第三,香港為第四。來到2018年,中國赴日旅游人數已超過800萬,而莎莎國際銷售的不少“藥妝”來自于日本,游客更傾向于原產地購買。

還有一個莎莎國際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中國內地游客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逐漸趨向來自消費力較弱的低線城市,致使近年來每宗交易平均銷售額受到影響,也導致業績進一步轉弱。

歷年財報顯示,從2014年以后的大多數時間里,莎莎國際同店營業額都處在負增長狀態。

只有2018年,隨著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的利好刺激,莎莎國際同店營收才得以小幅回升。莎莎國際在財報里表示,高鐵西九龍站和附近尖沙咀區的零售店表現理想,而港珠澳大橋開通帶來的內地旅客主要以觀光為主、消費力有限,對香港整體銷售未帶來刺激。

而在這一年頒布、2019年正式實施的《電商法》,又給莎莎國際澆上一盆冷水。原本店內有很大一部分是賣給內地代購,但法令的實施使得代購和水客們趨于謹慎,莎莎國際在財報中承認,代購人數及次數減少影響了銷售額。

意識到過度依賴內地游客會帶來的風險,同時看到了內地經濟的發展,莎莎國際自2005年起便將視線轉移到內地市場。

159592993390502000_a580xH.jpeg

159593081765779300_a580xH.jpeg

莎莎國際廣州時尚天河店(圖片拍攝:吳容)

它先是在上海開設了內地第一家門店,2008年將門店帶到了北京和武漢,內地門店總數達到12間。再往后十多年里,其在門店數維持在五六十家左右難以擴張,內地業務也長期處于虧損之中。梳理財報可知,從2015年至2018年分別虧損了3469萬港元、1322萬港元、893萬港元、1410萬港元。

之所以“水土不服”,主要源于莎莎國際無法將在香港的輝煌復制到內地。

與萬寧、屈臣氏等不同,莎莎國際在香港采取平行進口的進貨模式,以低于專柜的價格博得顧客青睞。在多個券商報告解讀這一模式時,都采用了一個更為直接的詞:水貨。在香港市場,法律法規是允許水貨的買賣。

水貨與行貨主要區別在于渠道不同,水貨由平行進口商從多渠道分批次購入,售后由平行進口商承擔,價格不受品牌總部管控,而行貨則由特許分銷商進口的,售后由特許分銷商或品牌總部承擔風險,價格受統一管控。

來到內地后,關稅成為了第一個門檻。化妝品進口香港是免征關稅的,但進入內地則需要征收一定的關稅,這使得莎莎國際在內地的價格比香港普遍要高出15%至20%。

繁復的檢驗檢疫過程亦增加了成本。莎莎國際公關傳訊總監梁瑋珈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在內地,進口商品的審批程序通常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且每次需要支付檢驗檢疫費2萬元。

而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一線大牌化妝品。由于這些品牌在內地早已有經營多年的經銷渠道和代理商,也有著各自相對透明的價格,大家都不愿意輕易去打破這個體系。

一位SK-Ⅱ的代理商曾表示,莎莎國際在很多年前就和他們談合作,但他們擔心合作會破壞SK-Ⅱ現有的價格、供應體系,也擔心給了莎莎一個正常的售貨身份后,莎莎會從香港把大量非正規渠道的貨(水貨)帶進來,造成銷售體系混亂。

159593052743043100_a580xH.png

莎莎內地門店內,有不少消費者不熟悉獨家品牌。(圖片來源:莎莎國際財報)

種種原因導致莎莎在進入內地之后,只能提供200多個品牌、7000多個品種,但在香港,莎莎國際能夠提供給消費者700多個品牌,近2萬個品種的商品。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么消費者在內地莎莎門店是無法擁有在香港店的那種興奮感。

不僅如此,內地顧客占到了90%的電商業務也一直不溫不火。

早在2000年,莎莎國際便推出了sasa.com作為面向香港消費者的線上銷售端口,直至2015年,這一網站才得以更新,開啟了中國內地頁面。

2016年,莎莎國際入駐了京東全球購與蘇寧易購。而在一年之后,才入選擇進駐了女性消費者更為聚集的天貓,除此之外,還搭建了微商城,推出手機APP,并與網易考拉等達成合作。

來到2019年,莎莎國際與更多第三方平臺達成了合作,也說要提升自家網站sasa.com的功能運用,并推出微信小程序,可惜這些布局還未見到成效。

1595930463969300_a580xH.png

電商業務(圖片來源:莎莎國際財報)

最新財報顯示,2019/2020財年里,莎莎國際電商業務的營業額下跌了12.0%至3.45億港元,虧損擴大至3970萬港元。

莎莎國際表示,由于自家網站錄得嚴重銷售跌幅,為此,公司關閉了面向內地市場的網站頁面和手機APP,希望將顧客引流至微信小程序。

盡管在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的銷售額錄得增長,卻不得不支付高昂平臺推廣費。莎莎國際也承認,合作的平臺服務費按年增加了35.2%。

沒有價差優勢、推廣耗費大,再加上跨境電商競爭對手近年來加速崛起,讓莎莎國際商品在線上喪失了獨特性和消費者忠誠度。

而事實上,不止是線上,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門店,眼下的莎莎國際都處于被動局面,把自身暴露在不利的競爭環境卻難于改變,恐怕是最為無奈的事了。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