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疫情過后,對護膚品的狂熱或將終結

36氪||2020-08-28 16:22:20
轉載
在疫情抬頭、經濟崩潰的時刻,人們開始自問:我究竟為什么要囤護膚品?

一段時間以來,社交網站Instagram上開始出現了曬護膚品的潮流,一些博主的浴室美容架上甚至有上百個瓶瓶罐罐。不過,這樣的潮流最近也開始遭到質疑,人們愈發覺得囤護膚品沒有必要,并且發現過于繁瑣的護膚步驟會傷害皮膚。疫情過后,經濟和環境的壓力讓人們進一步對護膚品狂熱進行反思。我們為什么偏愛護膚品?又為什么決定拋棄它?作者在文中為你解答。

Ins新潮流:曬出你的浴室美容架

1957年,著名建筑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簡單就是美。不過,如今的護膚界掀起了一股反對“簡單美”的風潮,人們開始向公眾展示自己復雜的護膚產品。

近期,美妝品牌The Gloss的賬號在Instagram上發布了一張圖片,圖片上展示的是一個浴室的柜子,里面堆砌了超過125種護膚產品。這個美妝護膚品牌在Instagram上非常有影響力,它在2010年推出了Top Shelf系列,正式踏入護膚品市場。

此外,Instagram上的美妝網紅馬特·伍德考克斯(Matt Woodcox)也經常曬自己的護膚品,照片里有小一百個瓶瓶罐罐。

無獨有偶,美容師德斯皮娜·達尼利迪斯(Despina Daniilidis)也喜歡拍她的護膚品,她家里至少有67罐護膚品,填滿了三層櫥柜。

這些護膚品既有我們熟悉的大牌,也有很多從網絡上流行起來的小眾品牌。2018年《美容獨立報》就寫過,越來越多的護膚品牌把銷售重心從線下轉移到社交網絡,而這些大V、博主們發布的照片,則成了影響力相當強的“照片口碑”。

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人浴室的美容架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換作以前,人們可能會把看別人家浴室的行為當作偷窺癖,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架子上的護膚品,還熱衷于相互交流。從本質上來講,這說明我們對護膚這件事越來越癡迷了。

“所有的護膚品都讓皮膚更糟糕”

這種癡迷對商家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卻不一定。

如今氣候變暖、疫情嚴重、經濟崩潰,我們卻把越來越多的錢花在囤護膚品上,哪怕有些護膚品我們根本用不上。

在美容品行業工作的內達·德特斯(Neada Deters)說:“五年前,我的浴室的柜子里也是塞滿了各種各樣的護膚品,我每天的護膚程序也非常繁瑣。我后來還患上了慢性痤瘡和皮膚過敏。”

她的經歷并非個例。《紐約時報》曾登出了一篇名為《所有的護膚品都讓你的皮膚更糟糕》的報道。在文中,記者稱護膚產品的更新速度和皮膚病的患病率保持了一致,這些皮膚疾病包括痤瘡、酒渣鼻、濕疹、牛皮癬,等等。

德特斯說:“當你用12種步驟去護膚,你的皮膚其實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皮膚科的醫生告訴我們,我們的護膚無非就是把臉上天然的油脂洗掉,然后用一層又一層的產品代替這些油脂。”

對皮膚的損毀開始于毛孔清潔的產品。市面上大部分的清潔護膚品都含有酸性物質,可以剝落角質層,但是由于角質的水分往往多于其他細胞,角質的脫落就會使皮膚流失更多的水分。

在鎖住水分的“屏障”被破壞的情況下,護膚品中的其他成分(比如香精)可能會滲進皮膚,引發炎癥。一些說法認為保濕噴霧或者精油可以補充水分,但這些產品到頭來又回堵住毛孔,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長期的清潔、補水會導致皮膚的自愈能力下降。美容師愛普爾·加爾久洛(April Gargiulo)說,一旦皮膚接受了來來自外界的補水,它本身的活性就會下降,無法再靠自己進行水油平衡。

如今,我們的美容柜里塞滿了大大小小的護膚產品,但它只能帶來短暫的心理安慰,實際效果卻遠非廣告上宣傳的那樣好。

德特斯說:“護膚行業就是這樣,大家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你多買產品。后來我自己精簡了護膚的程序,我現在的皮膚變得非常健康,簡直難以置信。”

皮膚科醫生也警告人們不要過多依賴于護膚品。醫生艾米·派克(Aimee Paik)說:“我的許多病人都是被護膚品中的刺激成分傷了皮膚。我不反對大家做基礎的護膚,但是我主張跳過大多數沒必要的護膚步驟。”

護膚品:從“使用”到“收藏”

既然已經有這種反對的聲音,為什么人們還是對購買護膚品如此狂熱?

原因非常復雜。除了商家越來越瘋狂的營銷之外,護膚本身也成了一種身份認同問題,這就像是人們沉迷自拍一樣。心理學家尼奧馬·歐德利(Nneoma G. Onyedire)說:“美容架是許多人睜眼看到的第一個東西,也是睡前看到的最后一樣東西。我的美容架就是一個安全的、獨屬于我的小角落。每個產品都是我精心挑選、花了大價錢買下的,就像是我的寶貝。它們和我一起分享這個家,它們在我人生充滿波折的時刻保護我。”

她還補充說:“一個人的護膚品就是他的身份象征。”

v2_8d6adc9f52d1481c85afcba8dfba3394_img_jpg.jpg

一位Ins博主曬出的美容架|圖片來自Medium

許多人對護膚品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情寄托。美是一種天然的情感,是人人渴望的特征,而護膚品(至少表面上看)是美的保障。由此,這種對產品的需求慢慢變成了心靈的寄托。

此外,護膚這件事還順帶著培養了我們的其他習慣:為了護膚,我們除了做皮膚護理,還學會了睡美容覺、多喝水、保持營養、多運動,為的是減少皮膚的壓力,讓它更加美麗。

一位博主寫到:“護膚不是心靈的自省,而是把你為了追求美所做的努力、你的‘自我’轉移到所有的護膚品上。”

在Instagram上,一些細心的網友發現,某位博主的107瓶護膚品里,其中大多數都是重復的,他們就在評論區艾特博主,問她怎么在過期之前用完這些護膚品。另一些網友則回復說,他們從來都沒有用完過自己的護膚品,至少僅靠自己的力量從來沒用完過。“哪怕我每天做兩次護膚,也沒辦法在一年內用完這107瓶。”

購買護膚品,目的漸漸從“使用”變成了“收藏”。

在護膚品行業創業的格羅西爾(Glossier)說:“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發現這很多消費者和博主都喜歡展示自己的美容架,我覺得自己也迫切需要這樣一個架子,放各種各樣的‘收藏品’。我不是很懂這些潮流,但是我不想被大眾拋棄,畢竟所有的品牌都在美容架上宣傳,如果我們放一個產品加牛油果的廣告圖,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反思的趨勢開始出現

格羅西爾認為,這種展示浴室美容架的潮流終有一天會終結。隨著整個行業的營銷在朝透明化的方向發展,消費者不會再喜歡這種刻意的“收藏”和“擺拍”。格羅西爾預測,以后的趨勢將是“不加修飾的照片、真實的成分信息更受歡迎”。

德特斯說:“我注意到,在浴室美容架照片中,發布者越來越不愿意標記他們的護膚品品牌名稱了。”這是不是說明人們意識到這種擺拍形式大于內容,開始為此感到羞愧了呢?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生產和運輸這類護膚品所造成的浪費開始引人關注。消費主義社會下的我們終于開始意識到:自己瘋狂購買的行為不僅對自己的經濟造成損害,還有更嚴重的社會影響。護膚品牌Reflekt的創始人南希·施諾爾(Nancy Schnoll)甚至說,當她發現網友的浴室美容架照片上有他們家的產品,她覺得很愧疚。

越來越多的護膚品牌在找網紅合作時,也避免自家的產品出現在他們的浴室美容架照片上。德特斯說:“改變可能要從潛意識里開始變,人們現在看到的可能只是照片風格不一樣了,還并不能意識到這里面傳達的信息。”

不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如今都成了環保主義者,這樣的潮流倒逼護膚品牌踐行環保,無論是從制作、運輸還是從宣傳上來說。2008年經濟危機時,消費者開始摒棄那種浮夸大禮盒包裝的產品,市場上曾短暫出現了供應和需求出現斷層的問題。

此外,消費者似乎也開始對自己的囤貨行為進行了反思。施諾爾說:“人們開始捫心自問:我真的需要這么多護膚品嗎?既然我已經知道某種護膚品很適合我了,為什么我還要去買另一個類似的產品呢?”

囤貨和收藏護膚品的潮流將在這一時期迎來轉折,人們終有一天會意識到:為了自己的皮膚也為了地球,實在是沒必要買那么多護膚品。這個偏離正規的護膚行業,也終將被扳回正軌。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