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如何選用化妝品?這些雷區不要踩

化妝品報||2019-10-09 09:39:05
轉載
化妝品選購需要注意什么?化妝品標簽里隱藏著哪些重要信息?化妝品變稀出水了還能用嗎?這些事情你得知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化妝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國家藥監局在今年的全國化妝品安全科普宣傳周表示,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化妝品違法違規行為更加復雜、更加隱蔽,公眾對化妝品添加激素、假冒化妝品、使用化妝品帶來的過敏反應或者不良反應等表現出擔憂。

你買的是化妝品嗎?

《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將化妝品定義為:以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的方法,散布于人體表面任何部位(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

因此,美容針不是化妝品,其使用方法為注射,使用部位為體內;美容膠囊也不是化妝品,其使用方法為口服。

查查化妝品的“身份證”

1、購買化妝品時,要認真閱讀化妝品的標簽。

國產化妝品標簽必須注明產品名稱、生產企業名稱和地址、成分、生產許可證號、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或生產批號和限期使用日期)、批準文號(僅特殊用途化妝品)。

進口化妝品必須附有合格的中文標簽,除產品名稱、成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或生產批號和限期使用日期)、批準文號或備案號等信息外,還應標注原產國、進口商或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

2、化妝品名稱

化妝品名稱一般由商標名+通用名+屬性名三部分組成。

商標名應符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通用名應準確、客觀,可以是標明產品主要原料或描述產品用途、使用部位等的文字;

屬性名應標明產品真實的物理性狀或外觀形態。

3、成分信息

我國上市銷售的化妝品采用的是全成分標識,也就是說,化妝品配方中加入的全部成分都會在標簽的成分表中真實地標注出來。

成分表的標識順序是按照各成分在配方中的含量由大到小排列的,含量越高,排位越靠前。

大家在選購化妝品時,記得閱讀成分信息,根據自身情況,避開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

4、保質期信息

化妝品標簽的保質期可以選擇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或生產批號和限期使用日期兩種方式標注。

需要注意的是,化妝品標注的保質期都是未開封情況下的保質期限。開封后產品與空氣直接接觸,保質期就會相應縮短,在使用時要多加留心。

“歐系”化妝品統一要求標注使用期限,標識中的“M”代表月,“6M”指要在開封后6個月內用完,“12M”則指要在開封后1年內用完。

目前,國產及進口化妝品的注冊及備案信息均可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通過產品名稱、批準文號或備案號查詢。如果對新產品不放心,可以通過這一方式查查它的“身份證”。

辨識化妝品質量“四部曲”

1、觀顏色

化妝品原有顏色發生改變,可能是微生物產生色素讓化妝品變黃、變褐甚至變黑,也可能是化妝品中某些成分的變質導致顏色改變。

2、聞氣味

化妝品產生氣泡和怪味,是由于微生物的發酵,使化妝品中的有機物分解產生酸和氣體。

3、看稀稠

化妝品變稀出水,是由于菌體里含有水解蛋白質和脂類的酶,使化妝品中的蛋白質和脂類分解,乳化程度受到破壞,導致變質,也可能是配方不穩定、物理穩定性不佳或貯藏條件不妥當等導致的乳劑破裂,形成油水分離現象。

4、察表層

化妝品出現綠色、黃色、黑色等霉斑,是由于霉菌污染化妝品所導致。

識別化妝品的虛假宣傳

化妝品不是藥品,只能起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的作用,效果比較溫和。

一些化妝品廣告如“肌膚15倍透亮白皙”“7天后奇跡般呈現亮白光彩”,看著讓人十分心動,通常都是虛假廣告。

皮膚的代謝周期在28天左右,那些宣傳快速美白的產品有可能非法添加了汞、激素等有害物質,消費者一定要當心。

根據《化妝品命名規定》和《化妝品命名指南》,化妝品名稱中禁止表達的詞意或使用的詞語包括但不限于:

(一)絕對化詞意。如特效;奇效;超強;全面;全方位;第一;特級等。

(二)虛假性詞意。

(三)夸大性詞意。

(四)醫療術語。如處方;藥方;藥用;各種疾病名稱等。

(五)明示或暗示醫療作用和效果的詞語。如抗菌;消炎;活血;脫敏等。

(六)醫學名人的姓名。

(七)與產品的特性沒有關聯,消費者不易理解的詞意。如解碼;紅外線等。

(八)庸俗性詞意。

(九)封建迷信詞意。

(十)已經批準的藥品名。

(十一)超范圍宣稱產品用途。如特殊用途化妝品宣稱不得超出《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的九類特殊用途化妝品含義的解釋,非特殊用途化妝品不得宣稱特殊用途化妝品作用。

國家藥監局表示,“化妝品監管 APP”已經上線,具備化妝品信息查詢、化妝品知識科普、化妝品抽檢信息公布等功能。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化妝品過程中,如果發現違法違規產品,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APP投訴舉報。

來源:經濟日報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