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倍率戰爭的背后:商業進化的基本方向丨倍率戰爭①

丁加林|主編|2019-10-09 09:45:29
原創
傳統品牌、渠道面臨沖擊,是否真是由于倍率過高?

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丁加林

伴隨著互聯網品牌的崛起,倍率一詞,突然走到了行業人的面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許多人開始討論倍率,不只是那些宣稱要革命的互聯網品牌們,一些傳統品牌、傳統渠道,也在重新審視曾經的商業模式,如今面臨沖擊,是否真是由于倍率過高?

倍率,準確的名字叫定倍率,是指商品零售價除以成本價的倍數。化妝品業內流傳的8%定律,即是指成本價8元,零售價要達到100元。

乍一聽來起來,似乎化妝品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也正因如此,不少不太關注商業的大眾媒體,常常有“暴利!某某化妝品成本價50元,竟賣1000元!”的內容出現,用來指責一些品牌商太“黑心”。

但經歷了數十年的開放,中國化妝品市場,可以算一個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一定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定倍率,這個定倍率也一定有它的合理之處。

傳統渠道的品牌們,當然并沒有“暴利”。歐萊雅集團也好,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化妝品巨頭也好,研究其多年來的財報就會發現,其公司整體的凈利潤大多數時間都維持在10%上下。而整個銷售渠道鏈條上,每個人其實都在賺取合理范圍內的利潤。

以化妝品店為例,在整個渠道鏈條上,處在零售終端的化妝品店似乎是加價最多的一環,其毛利空間大都在35%到40%左右。與前不久進駐中國的美國Costco超市嚴格控制商品毛利空間在14%以內相比,化妝品店似乎可以說是“暴利”了。然而算上化妝品店這種模式所需要承擔的房租、人力成本,化妝品店的35%到40%的毛利空間,放在全國來看都是相當合理的。

當然,合理未必就不會受到沖擊和挑戰。原因在于,這種合理性是建立在原有的營銷和渠道模式上的。如果一些企業通過技術革新、模式變革,改變了舊有的營銷和渠道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那么就很有可能改變舊有的倍率和利潤分配體系。

近年來,部分化妝品專營店連鎖推動自有產品發展、整合供應鏈資源,一些互聯網品牌嘗試通過簡化商品流通環節來降低倍率、獲得競爭力,甚至傳統化妝品品牌如今在線上線下普遍打折銷售,都在客觀上降低了化妝品的倍率。

但倍率是商業革新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是“標”,而不是“本”,是考察商業模式的一個指標和窗口。當前化妝品企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高倍率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高倍率表象之下較低的效率,以及沒有創造出應有的價值。

事實上,商業的進化,總是在圍繞兩個方向展開,第一個方向是更高的效率,比如現代超市的效率,就比傳統流通渠道的效率更高,沿著這個方向演化的商業,其商品倍率會降低。第二個方向是創造獨特的價值,比如同樣一份菜,大酒店比小餐館賣得貴,而人們都接受,是因為大酒店提供了更好的用餐環境和體驗。

商業總是會通過提高效率降低倍率,通過創造價值提高倍率。從這個角度來看,較高的利潤率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往往意味著這個行業仍然屬于“朝陽產業”(前提是在自由競爭的自由市場,而非壟斷市場),人們對這個行業的商品價值,認可度更高。而那些主要依靠效率競爭、倍率較低的行業,則大多是“夕陽產業”。

回到化妝品行業,低倍率,更多是將賣化妝品向賣快消品的模式上靠。然而化妝品行業有其獨特性,與快消品等行業不同,體現在化妝品零售價中的交換價值,不僅僅只是承載著商品的功效和使用價值,還凝結著品牌通過營銷,賦予商品美好感覺的情感價值。

所以,倍率戰爭,不僅僅是商業戰場上一場如何降低倍率的較量,更是一場如何創造價值以提高倍率的較量,而這兩方面的較量,永遠會持續下去。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