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娜
因為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那句“只穿香奈兒5號入睡”, “穿香”的說法自此而來。近三年,口紅經濟式微,嗅覺經濟崛起,穿香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香水獨有的品類特性正在創造著新的消費文化,同時影響著品牌決策。
撕掉標簽 無性別香水大行其道
在CK一號將無性別的香水理念發揚近30年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認同了這一理念——香水應該存在于二元之外。
正如,SMN品牌CEO Gion Luca Perris所言,香水就像顏色一樣,我們不能說粉色是女性的顏色,黑色是男性的顏色,這是一種刻板印象,事實上很多女性每天都在穿搭黑色,香水也是一樣,市場和品牌企圖用性別把香水區分開來,但其實香水是沒有性別的。“通過‘穿’一款香味的香水向別人傳達你想要表達的態度,不用太在乎性別。我們必須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應該用鼻子來挑選產品,而不是通過包裝上的標簽來做決定。”
可以說,無性別香水愛好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被限制在指定的香水類別里,而是純粹受嗅覺偏好的指引,這與任意的性別聯系相抵觸。同樣的,無性別香水品牌通過喚醒消費者的原始嗅覺偏好,迎合了更深層次的消費訴求。值得一提的是,無性別香不是簡單的男香元素+女香元素混合的中性香,而是不受性別約束,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自由地選擇香氛。像譚道之類的木香女生用也覺得很性感,影中之水之類的花香男生用也會覺得很干凈很自然。
法國調香師巴納貝·菲永(Barnabé Fillion)創造了伊索2020年的Rozu,這款聚焦于“性別之間的閾值空間”、以現代視角來呈現的玫瑰香水,被稱為玫瑰香里最有層次的一支,讓人找不到拒絕穿它的理由。
國產高端香氛MAISON DIXSEPT十七號房子亦是無性別香氛的支持者,它的調香師就認為:“香氣本身沒有特別屬性,我們也不應該加以定義。每一款產品從包裝到氣味到文字,我們不定義性別,只傳遞氣味。” 事實上,除了中國品牌十七號房子,像法國品牌Benigna Perfums等越來越多定位無性別香水的新品牌正在不斷涌現。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固有的男/女士香水也在有意識的性別偏移。馥馬爾的濃縮苦橙香水就獲得了性別偏移式的成功,它與同樣經典的柑橘味古龍水4711一樣,不僅男士可以購買,也適用于女士。
無性別主義香水熱潮的到來,模糊了性別邊界,使用香突破了性別限制,成為彰顯個性化消費的嗅覺表達。歐睿數據顯示,高端中性香水是過去五年(2016-2021)年復合增長率最高的細分品類。梵克雅寶、路易威登、范思哲等頭部品牌也在弱化香水的性別屬性,積極推出中性香水,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新的繁榮。
場景區隔 空間擴香駛進快車道
隨著羅意威在中國開設首家獨立香氛精品店,上海家化投資節氣盒子......作為香水的延伸品類,以香薰為主的空間擴香正在成為新的藍海賽道。車載香氛、睡眠香氛、浴室香氛等各種用香場景的區隔,讓細分市場的競爭趨向于多元化。
Diptyque蒂普提克的車載擴香器可固定于冷氣出風口上,隨著車內外空氣流動,香氛氣息即可擴散至車廂內,彌漫誘人芬芳與車外景致巧妙呼應;無獨有偶,Acqua di Parma帕爾瑪之水與意大利家具品牌POLTRONA FRAU攜手推出聯名皮革車用擴香產品。結合具有獨特香氛結構的香材,以曾獲獎設計的PELLE FRAU?精致皮面制成,內部則是香氛的補充芯,磁性支架可以固定在車內的冷氣出風口。打開車內空調時,香氣就會隨著空氣的循環擴散至整個車內空間。
作為香水細分賽道的新藍海,聚焦空間擴香的香薰香氛近年來在新消費領域聲量漸長。2021年,香薰擺件在天貓平臺同比增長了17倍。2022年天貓“雙11”期間,香氛香薰類目中15個品牌成交破億元,超120個品牌成交破百萬元,超120個成交破百萬元單品誕生。香薰蠟燭、香薰擺件迎來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拉動了香薰噴霧劑、香薰卡片、香篆等新形態產品以及衍生品香薰機銷量的增長。
療愈經濟下 情緒價值也是一種“功效”
《中國香水行業研究白皮書3.0》顯示,消費者使用香水的原因總體以情感因素(占比93%)為主,彰顯個人風格品味的訴求尤為突出。在情緒價值中,女性關注療愈,男性則更重個性。不難發現,以悅己、增加自信、放松、增強安全感為主要情感訴求的情緒價值成為香水用戶的主要驅動力。
正如國際調香大師Jean-Claude Ellena所言,“不同于化妝品,香水修復的不是皮膚,而是人的心靈。”美國香氛營銷公司Scent Air曾通過研究發現,人類75%的情緒是由氣味引起的,積極的氣味環境可以提升40%的情緒。
可以說,由情緒價值催生的療愈經濟,正是香氛品類的突破口,在品牌打造中,誰關注到了消費者的情緒療愈,誰就擁有了消費者的付款碼。
人工智能加持 科技對制香的降維攻擊
在香水界,一直有一種說法。給你一瓶沒見過、沒聞過的香水,如果能分辨出其中使用了那幾十種香料,你就有了成為調香師的初級資格。有一個好鼻子只是入場券,想成為真正的調香師,你需要記住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幾萬種香料,缺一不可。據說,符合這種條件和資質的調香師,全球不超過500個,比宇航員還少。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人“和“鼻子”都不再不可或缺。2020年,谷歌造出AI調香師:看一眼分子結構,就知道它聞起來什么味兒。這種把氣味“量化”,讓計算機理解氣味的方式至今方興未艾。一個月前(2022年10月),奇華頓和天貓合作推出 AI “調香師”,使用 TMIC 的嗅覺文化圖譜和奇華頓的 AI 調香助理機器人 Carto 的數據,將產品開發周期從通常的 40 周左右縮短到僅 4 周。
科技升級帶來的祛魅,總是激動人心。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香水這個品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技術升級,激發著品牌夢想。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利用科技為品牌加持,是贏得未來的關鍵一環。
香氛賽道還在持續釋放市場潛力,當“穿香”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市場滲透率大幅提高是意料之中的事。在這一廣闊的、方興未艾的香水市場中,那些看見的和看不見的獨角獸品牌正在悄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