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福利网站/麻豆三级视频/国产色在线 com/午夜影院操

首頁 / 數據

第一批因AI“下崗”的美妝從業者出現了?丨環球視野

鄒欣晨|記者|2023-04-12 14:23:31
轉載
聯合利華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測試產品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為人類世界帶來了電氣化和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導致了許多傳統行業的工作崗位被機器所取代。而隨著以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興起,“下崗危機”的陰影似乎又一次籠罩在人們心頭,連美妝界也不例外。

據時尚媒體《Glossy》4月3日報道,聯合利華集團已經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美妝產品的測試和開發流程中,而原本從事數據錄入、產品測試的員工,成為了第一批被人工智能“擠下崗”的人。

01

AI產能超人類四倍

聯合利華集團美容和健康部門的營收占其集團年度總收入的20%,這一數字在2022年高達1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14億元),并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在聯合利華美容和健康部門全球科學和技術副總裁薩姆·薩馬拉斯(Sam Samaras)博士的眼中,這一成績的三分之一的功勞都來源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

配圖1.jpg

△圖為聯合利華美容和健康部門全球科學和技術副總裁薩姆·薩馬拉斯

位于英國的MIF材料創新工廠(Materials Innovation Factory ,下稱MIF)是聯合利華的全球研發中心之一,占地12萬平方英尺,于2017年與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開設,擁有250多名研究人員。

配圖2.png

△圖為MIF工廠 圖源Vouge Business

“自工廠開設以來,MIF便在研究如何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產品的測試和開發流程中。” MIF的美容、個人護理科學和技術全球研究總監保羅·詹金斯(Paul Jenkins)博士說,“我們在AI的幫助下,先后開發了多芬品牌深層修護(Dove Intensive Repair Conditioner)洗護系列、Living Proof品牌的免洗干發噴霧(Living Proof Perfect Hair Day Dry Shampoo)和彩妝品牌Hourglass的Red 0口紅等產品,均大獲成功。”

配圖3.jpg

△圖為Living Proof免洗干發噴霧

MIF的AI機器人都擁有自己的名字,它們分別叫愛莉安娜(Ariana)、雪莉(Shirley)和格溫(Gwen)。愛莉安娜是一款配備了力量、溫度和聲音傳感器的人工智能機器。聯合利華在多芬深層修護系列的研發過程中使用了它,以測試其產品修護頭發的能力。這一機器人在梳理頭發樣本的過程中收集了數千個數據點,并將這些數據整理歸納后轉化為對產品配方潛在改進的見解。

配圖4.png

△圖源聯合利華官網

與此同時,機器人雪莉則執行清洗頭發的測試任務,以此衡量聯合利華旗下另一品牌Tresemm的洗發水和護發素產品的用戶體驗和性能。它能在24小時內完成清洗120次頭發樣本的工作。第三個機器人格溫被用于測試和完善所有清潔類產品的起泡體積和密度,它可以在24小時內測試多達96管產品樣本。“在以上所有的測試任務中,機器人的產能至少是人類的四倍。” 詹金斯強調。

“除去對產能的提高,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還能幫助聯合利華在擁擠的美容市場中脫穎而出。” 薩馬拉斯說。他以Hourglass在2021年推出的Red 0 Confession唇膏為例,為了達到“零殘忍”的標準,這款唇膏并未在配方中使用胭脂紅——一種由粉碎的昆蟲制成的紅色色素。

“最終我們成功合成了Red 0 Confession的正紅色,它的顏色與加入胭脂紅的唇膏一樣鮮艷——如果沒有人工智能幫忙,這一成果是不可能實現的。”薩馬拉斯說。她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提取、生成和分析多種顏色的數據集,而不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通常需要六個月。“Red 0從概念到上市僅僅花了兩年。如果我們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都用人來做,那這款產品現在還只是一個PPT。”

配圖5.png

△圖為Red 0 Confession

“我們在實驗室中使用的機器人的產能足以超過三或四個測試人員做同樣測試的產能,”詹金斯在接受《Vogue》的采訪時說,“同樣的測試任務交由人類完成,他們會花費比AI更長的時間。這還會造成其他的潛在隱患:比如連續的長時間工作后員工會產生無聊感、精神不集中以至于測試結果出現誤差,以及反復執行單一的機械化操作會對員工造成的心理傷害等等。”

02

創造性工作仍難以被取代

在實驗室環境中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測試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機器人可以徹夜運行,而不會因為超負荷工作而產生工傷。此外,它們還能精確地操縱濕度、力度和速度等人類測試員難以把握的數據,并進行極端環境下的實驗。由于人工智能的精確性,它們所提供的數據點還可以在不同實驗之間交叉引用。

但對美妝集團來說,大規模投資人工智能業務也會招致群眾的反感。“幾乎每個人都會擔心機器人會使自己處于失業的危險之中。”《Vogue》專欄作者Kati Chitrakorn說。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最新數據,人工智能將會取代英格蘭的150萬個工作崗位。

市場咨詢公司普華永道(PwC)預測,盡管全球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比例仍相對較低(在本世紀20年代初,這一比例約為3%),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并在整個經濟領域推廣開來,這一比例可能在隨后的浪潮中大幅上升,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多達30%的工作崗位將實現人工智能自動化。

對于這一質疑,薩馬拉斯則辯稱:人工智能絕不會是對人類工作的替代。 

“我們從英格蘭西北部以及世界各地聘請最優秀、最聰明的科學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讓他們能騰出手來,執行更多有創造性的工作和研究,減少重復性的工作。” 薩馬拉斯說,“現在到處都在使用人工智能,這項技術不僅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它所帶來的大批量數據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開發速度,抵制人工智能技術毫無疑問是與時代潮流相悖的。”

但薩馬拉斯也承認,比起執行重復任務的技術類員工,聯合利華更需要具有創造性的科學人才。“這是大勢所趨。” 薩馬拉斯說,“與人工智能同行,這是美妝界面向未來的方式。”

正如薩馬拉斯所說,聯合利華正在投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信息技術領域,并將其視為下一階段創新的關鍵。此外,越來越多的時尚和美妝公司也在投身于這股AI熱潮中,包括歐萊雅和科蒂等同行、美國體育巨頭耐克、優衣庫母公司Fast Retailing和金·卡戴珊的塑身衣品牌Skims。“所有這些巨頭都在投資人工智能技術,以此幫助品牌提高測試能力,改善數據管理,加快產品開發的時間并減少浪費。盡管人工智能技術會對美妝從業者產生一定的威脅,但同時也會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Kati Chitrakorn總結道,“如何提升自身的價值以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則是所有從業者需要思考的。”

本文資料來源:《Vogue Business》《Glossy》《Beauty Matter》

評論列表

(0條)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