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美妝市場最重要的新聞之一來自歐萊雅集團。這家美妝公司出售了旗下有機植物護膚品牌Sanaflore圣芙蘭。
圣芙蘭1972年創立,旗下產品均不含防腐劑、硅、礦物油及其他有害化學成分,使用的原料來自有機植物,是目前全球唯一全系列產品通過歐盟 Ecocert、Cosmebio有機認證的美妝品牌。
2006年,歐萊雅將圣芙蘭收購,時任歐萊雅集團活性化妝品部總經理Brigitte Liberman當時判斷,“全球天然有機產品需求正不斷增長。”
不過,圣芙蘭的業績表現并不如愿。2021年,Sanoflore精油美容產品的銷售額縮減至2006年銷售額的五分之一。
圣芙蘭的案例不能代表整個純凈美妝市場。但至少釋放了一個信號:如今,連全球最大的美妝公司都難以運營好一個底子上佳的天然有機品牌。
有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中國純凈美妝市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0%,增速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不過,落到具體案例上,大部分純凈美妝品牌在國內的市場表現并不樂觀。
例如,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卻一度暫停線上銷售渠道、更換代理商的醉象;去年關停天貓旗艦店的純素品牌snowberry;2021年在中國大陸啟動試運營,但近期被傳停產的蒂可麗等。
在各類白皮書和行業趨勢報告中被無限看好的純凈美妝,并未達到市場預期,其面臨的尷尬處境,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01
關于環保的社會語境弱化
消費需求轉向
純凈美妝的興起是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因此,零傷害、環境友好是純凈美妝品牌的核心宗旨,也是其在市場上被認可的“道德”優勢。
經歷三年疫情后,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生計和家庭狀況等具體化問題,而圍繞環保等公共性議題的討論則相對弱化。
對應地,在現實消費場景中,人們的決策愈發謹慎,更加關注產品性價比和使用效果,愿意選擇便宜但不太環保的產品,這直接影響了天然有機產品的市場需求。
02
統一標準缺失
當前,純凈美妝缺乏被普遍接受的標準,不同品牌對"純凈"和"天然"的定義存在差異,這導致了市場認知混亂。
例如,絲芙蘭2022年就曾被指其純凈美妝標簽誤導消費者,遭遇集體訴訟。
當時,絲芙蘭將Saie的一款睫毛膏定義為了“絲芙蘭的純凈美妝”的認證產品,因為其不含苯甲酸酯、硫酸鹽SLS和SLES、鄰苯二甲酸酯、礦物油、甲醛等成分。但訴方認為,該標簽讓她相信睫毛膏的成分“不含任何合成的化學物質,也不會造成身體傷害和刺激”。
由于標準缺失,部分純凈美妝品牌過度營銷自己的"純凈"或"天然"屬性,但實際上其產品并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這種誤導性宣傳也讓消費者對純凈美妝概念產生動搖。
例如,在品牌宣傳中,部分品牌有意將“天然來源成分”與“化學合成成分”對立,利用消費者對化學成分的恐懼,美化其產品的安全、溫和屬性。事實上,相對于天然產品,合成產品往往更能被嚴格控制,也更少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大自然中的水與實驗室中制備的水相比,其化學結構與性能并無任何不同。
03
失去獨特性
英敏特的一項研究顯示,66%的消費者對純凈美容的理解集中在產品無添加。避免有害或有爭議的化學物質添加的確是純凈美妝最核心的特征。
例如,Sanoflore承諾旗下所有產品不含防腐劑、硅、礦物油及其他有害化學成分;醉象則宣稱不添加芳香精油、脫水酒精、硅、化學防曬劑等。
如今,在化妝品成分表透明化時代,純凈美妝最核心的特質正在泛濫化。
在成分黨的推動下,各家品牌在產品配方中都會有意避免所謂的風險物質添加,追求“美修全綠”,并大力精簡配方,這間接導致定位純凈美妝的品牌在市場上失去了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