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婧瑋 上海報道
△林伯聰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創意可視化專業負責人 2019中國化妝品唯美包裝獎專家評委
“這是我的‘辦公室’!”Albert Lin(林伯聰)用手指了一下,眼中滿是對周圍富有藝術感,充滿異域風情的家居擺件不加掩飾的喜愛。
實際上,這是一家位于上海的著名家居商業街——文定生活的家居咖啡館,之所以將采訪地點選在這里,是因為他想盡量讓采訪顯得不那么嚴肅正式,能讓記者貼近一個真實而生動的他。
“稱呼我的英文名字Albert就好,不用加什么職稱前后綴。”與Albert的“聊天”便在這樣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開了。
設計的五個步驟,一步也不能少
出生于中國臺灣的Albert其實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是在美國進行的,2013年到上海之前,他在美國度過了21年的時間。曾在紐約為諸多世界知名品牌,如紀梵希、施華洛世奇等進行創意設計。
回國之后,Albert仍然繼續在創意設計這條路上前行,先后在廣告公司、工作室工作,但中國的廣告生態與美國存在許多差異,令他非常不適應。
Albert告訴記者,在國外設計一般分為五個步驟。
首先是前期的準備。人一天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想法,比如覺得某個東西漂亮,某個東西丑陋。如果要推廣一個產品,設計師會通過一些行為,可能是聽一首歌,看場電影,亦或是品嘗美食等等,來收集這些想法。
其次是孵化,有了這些想法之后,設計師需要與它們對話,把它們孵化成自己的想法,開始考慮如何推廣這個產品。
然后是洞察,即正確地抓住消費者需要這個產品的原因。Albert個人認為洞察其實就是把一些人們無意識在做的東西,變得更有意思。“這種洞察通常來源于不需做太多思考的時候,比如打球、喝酒這類與設計無關的事,因為這時往往比較興奮,容易產生瞬間的靈感迸發,此時做出的洞察也更為正確”。
接著就需要評估這個想法是否正確,即預評估,可通過消費者調研、競品分析等方式提供科學支撐,并根據項目的預算、時間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案。對此,Albert特別提醒要注意消費者調研的客觀性:“我在中國參加過一些focus group式的調研,發現存在主持人引導被調查者改變想法的現象,這就使調研失去了意義。”
最后便是執行了。
但是在中國,無論是平面設計、廣告創意,還是包裝設計,往往會忽略前三個步驟,一般是策劃先行,有了大框架之后才會引入設計環節,甚至直接用競品分析將前四個步驟替代了。反觀國外,則是設計與策劃同時進行的。兩相對比,他認為中國的做法非常不利于設計的完整性與美觀性。
而到了最后創意落地時,不免又要受到“甲方爸爸”的種種“責難”,Albert直言:“到了給客戶看的時候就是災難的開始!一個作品并不是沒有修改空間,但不能不管前面的創意過程,在最后提出各種修改意見,很多設計到最后就偏離了初衷,變成一個四不像。”
這是一個不健全的生態環境,但對設計師來說,僅僅做好設計對改變生態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Albert就想到通過改變設計行業的新鮮血液來改善生態。在工作間隙,他曾擔任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兼課老師,以期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被定型之前形成更好的設計思路。
除此之外,他也面向業內人士做了許多培訓,尤其是針對甲方。“培訓的目的是改變他們的想法以及審美觀。許多客戶想要的是他認為美的,但這不一定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能讓品牌繼續發展下去的設計。”比較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培訓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Albert表示,盡管如此,他還是會繼續堅持做下去。
盲從與抄襲,包裝設計的兩大“殺手”
將目光聚焦于國內的包裝設計,在Albert看來,中國是一個生產大國,在生產的速度與成本方面有突出的優勢,而且非常善于把握市場動態。
但與此同時,國內包裝發展不成熟的方面也令人擔憂。Albert告訴記者:“我發現年輕設計師在接到案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看其他品牌是怎么做的,東拼西湊出一個‘好設計’。”因此,他經常告誡共事的年輕設計師,“只有死掉的魚才會隨波逐流”,而這也折射出行業的共同問題——盲從。
另外,Albert還表達了對企業熱衷于關注市場趨勢這一現象的不認同。誠然,了解市場趨勢有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在他看來,趨勢并不代表合適,好的設計應該是為了傳播品牌文化,為消費者帶去更好的體驗而設計,而不是僅僅做一個潮流的跟隨者。
第二個問題則是抄襲。Albert痛心疾首地說:“完全不加思考的抄襲對于行業的發展來說是致命的!”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由蕾哈娜創立的彩妝品牌Fenty Beauty去年推出了一款鉆石高光,目前在淘寶搜索關鍵詞,能找到一模一樣的同款,但價格僅有20元。不僅是在化妝品成品方面存在抄襲的現象,在上游的包材企業之間,抄襲更是一個屢禁不止的問題,許多包材企業都曾向記者反映,他們才在展會上展出的產品,不多時就有仿品出現,價格還更低。
未來,愿藝術回歸藝術
事實上,在Albert身上,記者看到更多的是他對純粹藝術的追求。這讓他在當今偏向快餐化、同質化的行業環境下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每當看到朋友圈有人發同款,或是看到設計師去網上東拼西湊的時候,我都會對自我產生懷疑,何必我要浪費那么多時間去準備、去學習?我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對的?我也去上網看看別人怎么做,省時省力,會不會得到更多效益?”對Albert而言,科技的快速發展能為設計帶來更多可能,但也令信息更加透明、抄襲更加容易,同樣也給他帶來許多新的概念與沖擊,如何將環境與自身選擇進行平衡,是他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
“我把自己的70%交給藝術,30%交給市場。而這7成屬于藝術家的追求讓我不愿意跟市場妥協,所以我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想法和客戶與市場的需求之間掙扎。”說這話時,Albert顯得頗為矛盾與苦惱。
正是因為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深知在創意與資本間拉扯的痛苦,Albert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建立一個平臺,為有想法與創意的人免費提供資源,幫助他們讓自己的創意落地。讓藝術回歸藝術,想必這也是眾多設計師的一大愿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