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全球美妝巨頭的一舉一動都似乎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備受關注之余,人們傾向于相信,在大集團智囊團加持下,這些公司的買進賣出暗示著行業的趨勢和方向。相比榮譽滿身,那些被放棄、被關停、被出售的品牌,似乎更有話題度。2023年,有哪些品牌成為了大集團棄子,原因為何?
根據2022年全年財報,全球收入120億元以上的化妝品集團,在剝離非化妝品業務后,按照收入規模正序排列分別為:歐萊雅集團、聯合利華、雅詩蘭黛集團、寶潔、LVMH、資生堂集團、拜爾斯道夫、Natura&CO、科蒂、強生集團、漢高、愛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高絲和花王。
據化妝品報不完全統計,以上全球巨頭在2023年全年有過11次規模不一的拋售或關停品牌的動作。細而究之,拋售或關停品牌的原因或在于精簡業務、品牌重組,或在于割肉回血、及時止損。
想象中的“驚心動魄”,很少在現實中發生。不論是百年老品牌,還是馳名中外的“過氣網紅”,都只是大集團握著的一張手牌,可以按需打出。
01 精簡業務,輕裝上陣
2023年,“棄子”動作最大的集團,是聯合利華。
3月,聯合利華將美妝品牌IOMA、護發品牌IOMA Hair和純凈護膚品牌Made with Care的母公司Intuiskin出售給了IEVA集團。9月,聯合利華新上任的CEO司馬翰(Hein Schumacher),宣布大動作精簡個護業務,出售Elida Beauty部門給Yellow Wood Partners,該部門包含旗下擁有的20多個美容個護品牌,其中含有旁氏的北美和歐洲業務。
上任后,司馬翰提出的新計劃為“加速增長”“生產力與簡化”和“績效文化”,司馬翰表示,他的目標為精簡聯合利華的業務,專注于聚焦發展30個強勢品牌,打造品牌優勢,輕裝上陣。據悉,這30個品牌的增長速度超過公司平均水平,占聯合利華營業額70%以上。
在此過程中,非核心美容品牌成為“被修剪的雜草”。而Elida Beauty部門在2021年4月方才成立,成立之初的目標是集結聯合利華旗下的小品牌,為它們探求多樣化發展方向。而今看來,這種“探求”似乎并未達到預期。
同樣為了精簡業務、優化品牌矩陣,漢高集團在今年6月賣掉了擁有119年歷史的法國護膚品牌Diadermine(黛妍蒂膚),買方為荷蘭化妝品公司Beauty International BV,雙方達成的交易額為1632萬歐元。
這一動作是漢高2022年以來組織架構調整的余音。此前,漢高將化妝品/美容用品、洗滌劑和家用護理業務合并,成立新的“消費品業務部”,將集團全部消費品牌打包合并,以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為集團尋求新增長。
02 壯士斷腕,及時止損
不論此前業績多么輝煌,還是已浸淫了集團文化數十載,決定一個品牌生死的,始終是當下的財務表現。2023年,因業績表現不佳,或不及部門整體水平,一眾品牌被大集團出售或砍掉。
1月,寶潔關停了旗下高端美容儀品牌OPTE,原因為溢價過高,在寶潔的投資組合中出現回報異常。而在2019年,該品牌曾被寶潔寄予厚望,首發于美國 CES 大會和上海進博會的OPTE獲40項世界專利,被高管稱為“寶潔公司開發的最高檔的美容產品”。
3月,POLA關停旗下Amplitude安鉑俐、ITRIM依萃苓,原因為業績增長未達預期。Amplitude安鉑俐定位為主打“新古典主義”的高端奢美彩妝品牌,產品均價高于500元,ITRIM依萃苓是主打植物成分的高端抗衰老護膚品牌。在倒閉聲明中,POLA稱“雖然迄今為止實施了各種增收的措施,但很難判斷是否能在今后的事業中繼續找到優勢。”,關停品牌符合集團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的發展需求。
11月,歐萊雅集團關停水療品牌Decléor,這個擁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品牌,一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薰水療品牌之一,在輝煌之際,該品牌旗下
“Aromessence”系列熏香,每30秒就能在全球賣出一瓶。
12月底,花王關閉旗下佳麗寶化妝品下屬品牌Frēshel膚蕊、Blanchir superior馥蘭哲兒、SALA,集團稱當市面上庫存銷售完后,將不再進行產品供應。
03 天然有機,黯淡隱退
在大集團的棄子動作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或許是,“天然有機”的概念正在全球范圍內讓位于科學護膚。
其中的代表性品牌為今年11月被Natura&Co出售的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這個成立于1976年的品牌,主打純素美容,一度深受全球女性的歡迎。該品牌在20世紀80年代堅持反對動物實驗、捍衛人權和保護地球,以先進的品牌理念一度引領純天然品牌的概念。
然而,長期的業績不景氣令品牌走向沒落。2017年,Natura&Co花費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36億元)收購美體小鋪,2023年出售前夕,該品牌估值僅有2.07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8.71億元),今非昔比,差距相當懸殊。
9月,歐萊雅集團出售天然有機品牌Sanoflore圣芙蘭。值得一提的是,Sanoflore圣芙蘭、The Body Shop同時被歐萊雅集團收購于2006年,歐萊雅同時收購兩個天然有機品牌,可見2000年代該概念的火熱。
Sanoflore圣芙蘭創立于1972年,旗下所有產品均宣稱不含防腐劑及其他有害化學物質,“所有的原料都是以用有機種植的方式培育出的植物。”在2006年被歐萊雅收購之際,該品牌估值高達1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歐萊雅集團將旗下活性健康化妝品事業部(L’Oréal Active Cosmetics)正式更名為皮膚科學美容事業部(L’Oréal Dermatological Beauty),這或許預示著這個全球第一化妝品巨頭,將在未來更強調旗下品牌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為了精簡業務,集中優勢資源,保持集團長期發展下的品牌互補,大集團會大刀闊斧地進行品牌優化,這是集團組織管理層面的“棄子”。
為了重振財務表現,扭虧為盈或擴大優勢,優化投資組合,大集團無時無刻不在買進賣出、收購兼并,這是集團宏觀金融層面的“棄子”。
為了緊貼市場潮流,洞察消費者的需要,那些不再“時髦”的品牌被大集團冷落,這類“棄子”則源于集團的運營嗅覺。
從某種角度來說,沒有百年的品牌,只有能夠坐上牌桌出牌的品牌運營玩家,不論創下多么輝煌的業績,若五年八年后增長乏力,仍然會被集團丟棄牌堆。不論在2003年,還是2023年,道亦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