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紅
本周,歐萊雅集團完成“開年第三投”,通過戰略風險投資基金BOLD收購了瑞士長壽生物技術公司 Timeline 的少數股權,交易條款尚未披露。
截至目前,歐萊雅集團已經毫不掩飾自己對生物技術類公司的青睞——從2022年至今,歐萊雅達成了“平均每過3個月就要投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的成就。
歐萊雅于1月16日官宣投資的Timeline,是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子公司,專注食品、美容和健康領域的長壽概念,以專研一種可收集老化的線粒體(細胞的動力之源),并使其恢復活力的專有分子 Mitopure?聞名。
在Timeline之前,歐萊雅還收購或投資了來自法國、美國、中國、丹麥等國家和地區的專研藻類、開發清潔原料、專研酶和精密發酵、超分子技術、微生物等生物技術類公司。
那么,為什么歐萊雅每過三個月就要投一家生物技術類公司?
現代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可簡單理解為借助或利用微生物、細胞等生物體及各種組織(動物、植物)或液體,進行定向設計、生產加工的技術。麥肯錫數據報告指出,生物制造作為未來核心生產制造方式具有巨大潛力,用生物制造的方式幾乎能重做 70%的化學制造產品,將在材料制造、人類健康、農業和消費品、能源生產等領域均會取得重大突破,對未來制造業格局影響巨大。
美妝行業的發展一直沒有離開過生物技術。從植物提取、發酵到細胞工廠,已經證明生物制造可以為美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選擇。如今,全球化妝品產業更是邁入一個屬于生物技術的新時代。在這項關于美的產業中,生物學可以做到化學無法做到的事情,也正是由于生物技術產品的無限可能性,全球化妝品公司熱衷于自研生物技術,或尋找領先的生物技術公司,為傳統成分提供生物基替代品,和新穎且性能更高的替代品。
由此,歐萊雅頻頻注資生物技術類公司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正如歐萊雅集團1957-1984年在任的總裁弗朗索瓦·達勒曾說:“美容業從來都是裝在漂亮盒子里的高級技術。”崇尚技術、始終自驅、善于變通,歐萊雅一直走在技術前沿,甚至部分創新布局已經超出現有科技思考的范疇。
聯合世界各個大小企業開發美妝黑科技、新科技成為這個全球美妝巨頭公開的重要戰略。僅以中國市場為例,早在2020年,歐萊雅中國設立中國首個美妝科技挑戰賽“歐萊雅BIG BANG美妝科技創造營”,邀請近千家中國科技初創企業參與,共同探索和孵化革命性的美妝科技解決方案。
尤其是歐萊雅重點關注的生物技術創新領域,歐萊雅北亞及中國研發與創新中心副總裁馬斯明曾介紹過歐萊雅“未來美妝”的三大方向:美妝科技、生物科技、綠色環保。其中,在“生物科技”“綠色環保”方面,歐萊雅將和中國企業在綠色合成生物技術領域擁有更多合作共創的機會,預計到2030年,歐萊雅集團配方中95%的自然成分將源自生物基或豐富的礦物質。
一位長期近距離觀察硅谷諸多科技企業的記者在一本名叫《永遠是創業第一天》的書中寫道,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和微軟五大科技巨頭并沒有遵循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高速成長、增長放緩、止步不前和逐漸僵化,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日益強大,幾乎沒有顯露出任何疲態。原因在于,它們的每一天都像“創業第一天”,創意和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它們順應當今時代,不得不快速推出新產品,因而挑戰無時不在,因為沒有任何優勢能確保它們高枕無憂。
這種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對創新的緊迫性、危機感,成就了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和微軟,也成就了歐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