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來,大批兒童發布護膚教程、“帶貨”抗老產品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爆火。與此同時,有關青春期前的女孩擠滿絲芙蘭過道,購買中高端美妝產品的新聞也不在少數。
這一趨勢使得孩子、家長、皮膚科醫生和媒體之間產生分歧。不到十歲的兒童為何“癡迷”于昂貴的美容產品?這些產品又會對過于年輕的肌膚產生什么影響?
兩分鐘“帶貨”護膚品近千元
“寶寶美容”遭皮膚科醫生反對
“Rare Beauty,找到你了!”在短視頻社交媒體上,護膚“網紅”Haven Garza正向幾百萬粉絲展示自己使用Rare Beauty品牌旗下一款亮膚劑的過程。在此之前,年僅七歲的她已在面部涂抹了爽膚水、精華液和保濕霜。
在這段短短兩分鐘的視頻里,Haven成功“帶貨”了價值超過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878.72元)的美容產品。這些產品在海外被稱為“流行品牌”,其中包括Bubble、Glow Recipe、Drunk Elephant和Skinbetter Science。
值得一提的是,Haven帶貨的產品中,有一款售價達135美元(約合人民幣971.57元)的視黃醇霜,其配方宣稱可增強膠原蛋白并減少皺紋的出現——簡而言之,這位七歲女童帶貨了一款抗老面霜。
Haven并非“一枝獨秀”。如今,越來越多處于青春期前的孩子開始在他們的社交媒體賬號上售賣昂貴的美容產品,他們被稱為“寶寶美容(baby beauty)”,模仿其他已在網絡“走紅”的孩子,例如10歲的North West在TikTok上定期發布自己的美容習慣視頻,以及像11歲的Pixie Curtis這樣專注于美容的Instagram用戶。
這種趨勢也引起了皮膚科專家的關注和抨擊。皮膚科醫生Brooke Jeffy博士指出,青少年對皮膚最好的保護就是堅持每天洗臉兩次、及時保濕和使用防曬產品,而不是“隨意地在皮膚上使用多種美容產品”。
溫哥華美容與醫學皮膚科醫生Monica Li在給CTV News的郵件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許多成人護膚品尚未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進行測試,因此我們不知道這些產品是否安全或被年輕用戶耐受,且即使是較為溫和的成人護膚品,對于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必需的,比如含有膠原蛋白的護膚品。膠原蛋白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流失的,兒童身上有很多膠原蛋白,不需要額外補充。”
皮膚科醫生Brooke Jeffy在接受新澤西網采訪時則指出,孩子的皮膚具有天生的自愈能力,專為年老肌膚設計的美容產品,可能會對年輕肌膚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年輕健康的肌膚應該避免使用成分列表中含有‘視黃醇’‘去角質酸’‘肽’‘維生素C’的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由線上掀起的這股“寶寶美容”熱潮已經蔓延至線下,不少絲芙蘭柜員反映,當下,兒童進入店內挑選和購買昂貴、精致的美容產品的情況數不勝數。伴隨著輿論的持續發酵,“絲芙蘭十歲兒童(Sephora 10-year-olds)”被作為另一個話題受到全網關注。
心理治療師兼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行為保健中心兒童和青少年服務主任Sonia Rodrigues在接受USA TODAY采訪時說道,與過去幾代人不同,青春期前的孩子會受到網絡上的影響者以及美容產品分布教程的“轟炸”,與朋友的交流也通常是在鏡頭前或通過社交媒體進行,這對于那些不想被當作孩子看待、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年輕女孩來說,適合年齡的信息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
“在這種情況下,背景是關鍵。社交媒體的影響者正在擴大他們的目標群體,這將導致新一代兒童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和自尊問題,他們渴望更早地融入并弄清現在的趨勢是什么,從而和朋友建立聯系。”Sonia Rodrigues補充道。
誰的責任?
當“寶寶美容”成為日前網絡上爆火的標簽、兒童使用美容產品成為一種“時尚”時,一些孩子的家長開始對這一現象發起“控訴”。許多家長表示,“年僅8歲的小女孩,今年的圣誕禮物清單并不是娃娃,而是護膚品”“孩子在YouTube、TikTok等平臺上看到自己喜歡的‘網紅’在使用某些奢侈護膚品后,開始向大人索要”……
八歲女童Sadie的媽媽在接受BBC采訪時說:“我女兒看到她的朋友們成功獲得了這些產品后,也開始懇求我給她買。她使用這些產品后皮膚又癢又紅,我不得不去阻止她繼續使用。”
她還表示:“Sadie喜歡和朋友們一起做(護膚),如果她不這樣做,她就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當你的孩子比任何人都更要相信那些具有影響力的‘網紅’時,在她8歲的時候試圖教育她應該如何護膚真的很困難。”
BBC還收集了其他幾位家長的情況,他們同樣擔心孩子對護膚的興趣以及社交媒體對孩子的影響,會讓孩子更加“離不開”這些美容產品。
不少專家認為,由于社交媒體上的護膚內容不受限制,許多類似分享日常的視頻都會吸引數百萬次的觀看,“兒童對于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尚未形成完整的認知,他們‘可以接收有關的護膚信息,而不是錯誤信息’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需要平臺自身加強對內容的審核和監管。”
此外,英國皮膚科醫生協會代表 Tess McPherson還對美容品牌的“暗示性包裝”感到擔憂。例如,Drunk Elephant憑借其色彩鮮艷的包裝和卡通動物的標志,成為兒童護膚視頻內容中最常出現的品牌之一,而該品牌旗下的熱銷產品多含有α和β羥基酸以及維生素A衍生物視黃醇。
愛默生學院教授David Gerzof Richard在接受CBS采訪時指出,孩子接觸到這些昂貴的美容產品,甚至不到十歲的“網紅”正在推廣這些產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對于品牌而言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有了影響者,消費者就可以從不了解某種產品,到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這種產品,再到幾分鐘內購買該產品,這對品牌來說是一個驚人的營銷渠道。”
cna評論表示,除了千變萬化的包裝,品牌通過在線營銷活動獲取高點擊量關注的同時,也會吸引不少青少年,如此前迪奧推出的Baby Dior系列護膚品,其中包括價值230美元(約合人民幣1655.26元)的幼兒和新生兒香水。“社交媒體平臺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美容行業對此現象負有同樣的責任。在這種趨勢‘滾雪球’之前,領先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公司應該采取反對的立場。”
資料來源:cna、CBS、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