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曉燕
前不久,美妝“打假”博主“為了玲飛”發布了一條《化妝品補水是智商稅》的視頻,引起行業內外激烈的討論。
而就在今年3月15日當天,一個名為“尋醫紀錄片”的博主發布《早C晚A,一場計劃了十五年的陰謀》視頻,“打假”早C晚A,再度引發輿論風暴。同時,該博主與“為了玲飛”的視頻敘事手法(以“行業人士”的陳述揭發“化妝品黑幕”)、視頻題材、剪輯配樂風格高度相似,不禁讓人疑惑——第二個“為了玲飛”出現了?
▲截自抖音
“早C晚A”,長達十五年的騙局?
該則視頻中,被采訪的“業內人士”義憤填膺地表示,“早C晚A就是資本的騙局,一開始資本推出護膚品或所謂護膚方法導致消費者皮膚受損,從而產生閉合性粉刺、加上水合反應讓皮膚發干,從而瘋狂推補水面膜,并且為了修復屏障閉口以及其他皮膚問題開始打造早C晚A的概念,消費者盲目跟風導致屏障受損后,又掉入了資本的‘修復類’產品的陷阱。”
“打假”自帶熱度的護膚概念,加上極具煽動性的視頻風格,很快,早C晚A概念陷入了輿論風波。不少消費者站出來支持該視頻的觀點,同時,化妝品報發現,大多認同者均是使用了早C晚A后,皮膚出現敏感、泛紅等各種不適癥狀的消費者。在出現了“尋醫紀錄片”這一意見領袖后,這些消費者很快集結到了一起,將早C晚A打上騙局的烙印。
公開資料顯示,早C晚A,即早上使用含有維C類成分(包括原型VC、VC衍生物)的護膚品,晚上使用含有維A類成分(包括A醇、A醛、A酯)的護膚品。二者結合使用,既能美白提亮皮膚,也能起到一定的抗老作用。
多位行業專家向化妝品報表示,早C晚A是具有科學邏輯的,這一概念本身并無問題。“VC具有抗氧化以及亮膚的作用,并且由于A醇具有光敏性,晚上用A醇是正確的。”行業專家李華(化名)向化妝品報解釋。
同時,化妝品報所采訪的多位行業專家均強調,由于A醇本身具有一定刺激性,早C晚A并不適用所有人,這套護膚邏輯的效果也會因人而異。“事實上,A醇并不適用于所有人,消費者使用早C晚A后出現不良反應,說明其個人體質不適合這套護膚方法,”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表示,“但不能極端化地說早C晚A是騙局,因為這套方法本身是科學的。”
也就是說,是否適用早C晚A與個人體質有關,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該視頻最后所說,早C晚A只適合健康皮膚也是有失偏頗的。
“盡管早C晚A本身具有科學性,但這套概念本質上依舊是一種市場營銷模式,這其中存在信息差,消費者對于其中底層科學邏輯并不了解而紛紛跟風”,李華向化妝品報解釋,“所謂被早C晚A‘欺騙’的消費者,其實是對A醇不耐受,他們單獨使用A醇也會出現不良反應,而這部分(不耐受)的消費者比例并不低。”
同時,李華指出,許多消費者會因商家所說的耐受期而誤認為初期的不良反應是在建立耐受,導致皮膚越來越差,最后將其歸因到早C晚A。“建立耐受是一種營銷話術,具體有多少人員和比例可以建立耐受并沒有定論,這種營銷話術是不負責任的。”
因此,在李華看來,與其說消費者被早C晚A欺騙,不如說是被商家的營銷話術欺騙。“在選擇護膚方法時,要基于自身體質,不盲目跟風,消費者需要具有判斷力。”張太軍也強調,“盲目使用不適合自己的護膚方法,最后將其打為‘騙局’,過于極端化。”
“為了玲飛式打假”成美妝圈流量密碼?
資料顯示,“尋醫紀錄片”原名315美業評測,目前賬號粉絲達13.4萬,但已疑似被封號,相關作品均不可見。抖音相關業內人士推測,該賬號后續可能會恢復。
▲截至發稿,“尋醫紀錄片”抖音賬號已被禁言
無論是“為了玲飛”還是“尋醫紀錄片”,都通過“揭露”所謂的化妝品行業“黑幕”迅速獲取流量,同時樹立“良心博主”的形象。化妝品報瀏覽其視頻評論和其他社交媒體發現,這類博主的擁躉并不在少數,并且不少消費者將博主的觀點奉為圭臬。
“此類賬號,多以‘維權’為切入口,看似是站在公正的立場,卻也顯露出‘博眼球’的表現;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表達’。”資深美妝評論人、億優美數字供應鏈平臺創始人白云虎表示,事實上,他們的“打假”視頻中多以“業內人士”爆料為主,并無實質性、科學的證據,但極具誘導性。
在李華看來,這里賬號背后的博主本身并不了解護膚的科學。“首先他對這些事情沒有深入理解,以自己的主觀判斷演繹這件事,”李華向化妝品報強調,“本質上是在販賣焦慮。”
多位行業人士向化妝品報強調,盡管這類賬號以揭露化妝品行業“黑幕”為口號,但實際上對于中國化妝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害無益。這類視頻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口碑。“本質上就是,打著科普善意的幌子進行欺騙之實,”李華表示,“他們并無科學背書,用非專業認知誤導大眾,一棒子將整個行業打死,十分不負責任。”極端化、過于賺噱頭的視頻廣泛傳播,無疑是涸澤而漁,最終將導致大眾對于行業的誤解,阻礙中國化妝品行業良性發展。
但在當下流量變現的風口上,已然出現了第二個“為了玲飛”。“以后很可能還會有第三個、第四個……成為一種流量模式,”白云虎表示,“但這類視頻即便可能會引發消費用戶的共鳴,但也是一時興起,不會長遠,真正的專業賬號,會更理性和冷靜地引導,而不是片面解讀。”
事實上,“為了玲飛”的口碑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趨勢。一方面,2月24日,為了玲飛發布了首個廣告視頻《一位母親的控訴》,以母親的視角講述其打假護膚品的不易,從而引出與為了玲飛“志同道合”的品牌——達膚研。基于對其良心博主形象的信任,不少網友在視頻下評論,“達膚研終于被看見了”“我宣布以后都買達膚研”“從沒有這么相信一個博主推薦的品牌”……
▲截自抖音
但也有部分網友在視頻下方表示使用了該產品后沒效果、面膜不好用、使用后過敏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網友指出,為了玲飛帶貨一個補水產品為主的品牌,與其此前“補水是智商稅”的言論自相矛盾,盡管為了玲飛在評論區回復了該質疑(如下圖所示),但仍有許多網友不買賬。
▲截自抖音
另一方面,與許多打假博主一樣,身為打假博主一旦開始打廣告,許多消費者就會開始質疑其權威性和視頻的真實性。此外,“尋醫紀錄片”關于早C晚A的視頻火了后,高度相似的視頻風格也讓越來越多的網友察覺到了“劇本痕跡”。
“消費者很聰明,誰也無法欺騙他們,尤其是損害到了自身利益的時候。無論(他們)怎么欺騙,只要一開始帶貨,消費者就馬上明白了。”李華向化妝品報解釋,“他們不斷更新視頻,不斷有新的雷同賬號出現,必然會逐漸有消費者開始認識到這是劇本。”
“在前不久的‘補水是智商稅’事件中,各類化妝品官方協會在該事件早期是缺位的。”張太軍一針見血地指出,直到廣東省化妝品質量管理協會發布文章《辟謠|關于“化妝品補水是智商稅”妝協發布情況說明》,從多個角度指出了補水是智商稅言論的錯誤,事件才基本得以平息。“作為官方協會、權威性的媒體就應該(像這樣)及時站出來發聲,用專業的證據說服消費者,扭正其對化妝品行業的誤解。”
因此,多位行業人士看來,此類缺乏專業度的視頻對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需要整個化妝品產業共同面對,并以專業的方式加以引導。以冷處理的方式對待負面輿情,只會加深消費者對行業認知的偏差和誤解,不利于中國化妝品產業長久健康發展。
編輯:楊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