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化妝品報記者 李娜
從《化妝品報》記者走訪市場的情況來看,終端對韓妝的關注度和好感度都在下降。代理商說起韓國品牌只用一句“韓國品牌,你懂的”,彼此就能心領神會——確認過眼神,都是被韓妝“坑”過的人。
渠道對韓系品牌的吐槽,大概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四點:
槽點一:缺少誠信意識,突然漲價,導致代理商被動,無法跟客戶交代。
某北方代理商是R品牌TV渠道總代理,R品牌供貨折扣較高,利潤空間較小,但配比的身體乳相對便宜,于是該代理商進了很多貨,身體乳銷路不錯,“韓國人一看進了兩批賣得都很好,直接把身體乳從22元/支漲價到含稅31元/支?!痹摯砩谈嬖V記者,漲價直接導致他放棄了這個品牌。不掙錢倒是其次,無法跟客戶交代,損害長期的客情才是最要命的。
槽點二:掙快錢的思路作祟,永遠在兜售產品,缺乏品牌意識。
當你看到頂級品牌Whoo后和某單價不過百的國貨品牌一起躺在一個十八線縣城的超市里,你就知道,把品牌當產品來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大范圍和多渠道放貨的同時,缺少相應的渠道維護,導致價格混亂,就是不珍惜羽毛,缺少品牌意識和長遠規劃的表現。
槽點三:公司管理層更迭頻繁,渠道商缺乏安全感。
韓國企業本部自身的管理問題也多為中國渠道所詬病。韓國金融監督院電子公示顯示,三年間(2016.3.1—2019.3.27)共有20家韓國化妝品企業更換了37任代表,高層的動蕩,讓中國的渠道商們感到“不安全”。想想你在經營中遇上事兒了,對方卻說:“我離職了?!?/p>
槽點四:目光短淺,卸磨殺驢。
利用中國的渠道培育品牌,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待時機成熟時收回直營,這幾乎是所有韓系品牌走過的套路。對于代理商來說,“替別人養兒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除了運營上的硬傷,政治風險也為韓國品牌的發展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對于將中國視作最大海外市場的韓國品牌而言,政治關系是品牌健康、穩健發展的關鍵所在。受薩德事件影響,中國境內銷售額和游客需求減少,韓國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愛茉莉太平洋兩年沒有緩過勁兒來。其2016年銷售額是5萬6454億韓元,到2018年減少至5萬2778億韓元。
如今,許多代理商現在在接手新品牌的時候,會更傾向于澳洲和歐美系進口品牌。
不過,同樣是不穩定的政治關系,日本品牌似乎更能抗事兒。日本制造代表著工匠精神,而韓國品牌更多依靠顏值、潮流取勝,隨著市場對于功效和成分的新需求走強,韓妝略顯外強中干。
尤其是近幾年來,澳大利亞、泰國等地的品牌紛紛涌入中國市場, K-beauty似遲暮美人,再也無法回到她的歷史巔峰。
是消費者對顏值的要求降低了嗎?當然不是。幾年前,諾基亞依然耐摔,只是蘋果創造了新的使用需求,讓消費習慣和消費偏好發生了轉移;而如今,蘋果的饑渴營銷依然故伎重演,只是中國的消費者卻愛上了有技術、有情懷的國產華為。
曾幾何時,韓妝僅靠一部韓劇、一款爆品就能成功俘獲一批少女心,而如今,80后和90后女性已經趨于理性,開始進階到更高的人生階段,00后登上歷史舞臺,他們是從小就用媽媽的SK-II和海藍之謎的一代,他們是在國際品牌的專利成分和科技賣點熏陶出來的一代,是在民族文化自信力成長的新一代。這屆消費者不按套路出牌,他們寧愿用國貨,也不會用沒有技術亮點和功效的韓國品牌。
在年輕的一代消費者中,“成分黨”的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KOL專注于成分分析,因而品牌們也開始強調成分亮點和使用功效,而非單純的外包裝和使用感。消費者對顏值的要求依然不減,只是,它不是權重最高的那一個了。依然活在夢里的韓國品牌,如果抓不住這一屆消費者,被厭棄是遲早的事。
新一屆消費者更加理性,成長起來的中國渠道不再安于替他人做嫁衣。隨著進口品備案制度的實施,代理商變身在華境內責任人,掌握品牌發展的遙控器,成為新的潮流,這從一帶一路政策下,泰國品牌的走紅可見一斑。
消費者變了,渠道變了,政策法規也變了。韓國品牌曾以使用感著稱,以平價和顏值取勝,讓BB霜和氣墊霜風靡全球,也曾經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新產品和使用習慣,如果不想被時代拋棄,韓妝需要不斷的創新,強化技術優勢,讀懂新一屆消費者,學會尊重已經成熟起來的中國渠道,跟上這個“無?!钡臅r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