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荷崎
從“淡妝濃抹總相宜”到如今的數字之城,“美業”在杭州有著千百年的歷史。杭州孕育了珀萊雅、花西子等“大動脈”頭部企業,也將美麗經濟貫穿于街市的零售毛細血管中。
在電商沖擊與消費習慣變遷的雙重夾擊下,線下美妝零售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牌,有的從業者選擇收縮觀望,有的則在陣痛中探索轉型新路徑。作為杭州本土頗具代表性的美妝連鎖品牌,晨玥美妝從2021年起啟動戰略轉型,在李藝晨的帶領下,通過重塑促銷邏輯、重構門店模型、重選品牌矩陣,在CS渠道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中蹚出一條差異化之路。化妝品報專訪李藝晨,研究這場始于2021年的自我革命,正迎來什么樣的驗證時刻。
01
減少促銷復雜度
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在美妝零售的江湖里,促銷曾是吸引顧客的“利器”,但隨著市場的變化,復雜的促銷策略逐漸顯露出弊端。疫情期間,晨玥團隊觀察到兩個致命變化:一是消費者對低價商品的敏感度下降,二是過度促銷嚴重稀釋品牌價值。于是他們開始推行"三精"策略——精選商品、精準定價、精細運營。"原來促銷是'貼黃紙、買一送一'的簡單粗暴,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常態化運營。"李藝晨坦言,其門店已全面簡化促銷體系,將爆款商品定為固定會員價,告別"月月換方案"的流量焦慮。
這一轉變背后是行業對促銷本質的重新思考——"與其透支利潤換銷量,不如通過精選商品建立消費者信任",同時也是源于對流量成本的重新計算——在杭州這樣的新一線城市,租金成本相當于每天每平米8元的"流量稅",晨玥必須通過提升客單價對沖成本壓力。
同時,通過營銷手段與顧客建立連接,以新玩法新方式闖出屬于年輕人的營銷也是晨玥的法寶之一。2021年的“雙十一”,晨玥嘗試創新營銷形式,聯合歐萊雅、珀萊雅、養生堂等七個品牌打造線下“美妝綜藝”,通過主題化場景和互動體驗吸引客流。這種“去價格戰化”的價值營銷,讓晨玥在疫情后三年門店數量雖回落至2019年水平,但單店營收和客戶復購率均實現逆勢上揚。
02
門店運營精細化
小店快跑到大店場景體驗
回顧晨玥的擴張歷程,2017年僅有不到30家店,到2019年增至60家,2021年達到90多家,“父輩那一代追求‘小店快跑’,50-60方的小店成本低、易復制,但現在看來,這種模式難以承載消費者對體驗的需求。”李藝晨意識到,在流量匱乏的當下,小店在品類展示與場景營造上捉襟見肘。在此背景下,晨玥關停60平方米以下小店,轉而打造100平方米以上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寧波新店更是試水160平方米。
在摸索和數據試驗中,李藝晨發現,120平方米以上“美妝+生活”的復合業態,才是25-35歲核心客群所期待的?!懊缞y不再是需要大力推廣的品類,它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用更豐富的品類留住消費者,讓門店成為‘生活提案館’?!?/p>
晨玥新店的改造從“前院”開始,調品類、換貨柜、改裝修,新增旅行裝專區和家居個護角,美妝占比從70%-80%降至40%,騰出的空間引入旅行用品、廚房家具等日用品類。
03
擁抱新國貨
認準“三高”選品邏輯
在門店選品上,晨玥的轉型堪稱“激進”。李藝晨介紹,2019年,當自然堂、歐詩漫等傳統國貨正處巔峰時,晨玥卻果斷下架,轉身擁抱新國貨?!爱敃r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我們在‘自斷雙臂’,但我們看到了年輕消費者對‘老國貨’的審美疲勞,他們更愿意為有設計感、有故事的新品牌買單?!?/p>
李藝晨強調,選品的核心是“回歸商品本質”?!艾F在很多自稱品牌的新國貨,其實只是流量驅動,缺乏真正的產品力。我們更看重那些在研發上舍得投入,愿意沉淀的品牌,比如養生堂的天然成分,肌膚未來的科技護膚,這些都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價值?!?/p>
誠然,流量能帶來銷量,但品牌如果過于依賴流量數據營銷,可能會導致徒有聲量,卻無法維系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而晨玥所看重的品牌則是一系列價值觀的集合,需要持續地通過科研、產品和價值觀來講好一個故事,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如此才能經得起線下的考驗。
而對于此前曾是門店“香餑餑”的進口品,李藝晨坦言:“晨玥現在幾乎沒有。這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新國貨的品質已經追上甚至超越部分進口品,價格卻更親民,消費者自然愿意投票?!?/p>
晨玥的轉型,是一場對傳統零售模式的“自我革新”。從促銷策略到門店模型,從選品邏輯到客群定位,每一步調整都折射出對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零售的核心永遠是“人、貨、場”的精準匹配。
在行業洗牌加劇的當下,有人逃離,有人堅守。從晨玥的轉型可以看到,變革中的企業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源于對趨勢的預判、對細節的打磨,以及對 “做好產品、做好服務” 的初心堅守,這才是美妝零售行業穿越周期的“確定性”。
編輯:鄒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