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江蘇省400多份政協委員的提案發現,“特色小鎮”無疑是出現率最高的熱詞之一。這是繼去年12月24日江蘇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李強首提“特色小鎮”后,這一關鍵詞再一次被多方同時提及,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127個,江蘇有8個特色小鎮入選,在全國位居次席。近期出臺的《省政府關于培育創建江蘇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通過3-5年,努力在江蘇分批培育創建100個左右特色小鎮。
那么,特色小鎮如何建,怎樣避免一擁而上導致的趨同化,如何防止個別地區“換個馬甲”變小鎮?
別使“花架子”,富民是根本
省政協委員、省書協副主席劉燦銘一說起“特色小鎮”就停不下來,“特色小鎮建設絕對不是簡單地‘換塊牌子’就行了,一定要有產業支撐。”在他看來,打造特色小鎮,富民是核心,“關鍵是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致富,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這樣一來,還能一并解決留守兒童、鄉村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而是產業發展載體;不是產業園區,而是同業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企業社區;不是政府大包大攬的行政平臺,而是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空間邊界明晰的創新創業空間……”李強在江蘇首談特色小鎮的簡短講話中,“產業”“企業”是高頻詞。
對此,省政協委員曾煥沙很是認同,“培育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帶動經濟發展,吸納小鎮周邊農村勞動力就業。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不僅是曾煥沙,省政協委員、常州市政協副主席陳建國同樣這么認為,“產業支撐的確很重要,不然很容易讓特色小鎮變為空殼,導致‘空心化’。當前,省內各地熱情高漲,紛紛發力建設特色小鎮,但從建設的實踐來看,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小鎮就缺乏特色產業的支撐,產業集群大而不強,聚而不合,導致整個產業發展有寬度沒厚度。”
切忌一擁而上,避免“千鎮一面”
規劃要求,我國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江蘇的目標則是在3-5年內建設100個左右。“時間緊、任務重”,更要防止“一擁而上”,曾煥沙特意提醒說,“在建設過程中,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
去年12月,江蘇省城鎮化與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陳小卉在接受交匯點記者采訪時就分析過江蘇特色小鎮的產業選擇大致可分為三類,“首先是傳統的工業資源,如丁蜀鎮的陶瓷產業、戴南鎮的不銹鋼產業、黃橋依托中國提琴產業之都所打造的樂器小鎮等。再者是以歷史文化風光資源為亮點的旅游小鎮,像周莊和同里等。還有就是農業、生態資源,以椏溪特色小鎮為代表的綠色產業小鎮。”
特色小鎮的著眼點就在于“特”,那如何讓小鎮特立獨行呢?為避免同質化,合理規劃就顯得尤為必要。作為民盟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劉燦銘和同事在調研中就發現了不少問題,由于特色小鎮建設涉及多個部門,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是按照“美麗鄉村”等“老標準”,沒有將特色小鎮作為系統工程統籌規劃,存在產業缺特色、行業缺龍頭、資源缺整合、項目缺主體、發展缺融合、建設缺人才等短板制約。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企業的創辦、集聚、發展,遵循的是市場規律。那么,這個“高處”“低處”又是怎樣形成的呢?“特色小鎮的主體是企業,政府主要抓好引導和規范。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在特色小鎮創建過程中,要扮演好“領航員”的角色,而這種引導和規范集中體現在做好規劃、保護生態和優化服務等方面。“劉燦銘如是說。
注入文化內涵,讓小鎮更有傳承感
李強對特色小鎮還有著深刻的解讀,并多次撰文發表。他曾在《特色小鎮是浙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一文中這樣形容:“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又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在適宜居住的空間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
劉燦銘委員提出了“注入文化內涵”的建議,“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突出文化元素。只有讓本土文化落地生根,小鎮才能彰顯自身特色,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對此,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勤強調,“特色小鎮建設,要充分彰顯不同的文化特色,告別傳統工業園的文化沙漠現象,強化小鎮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弘揚、文化特色的保護與彰顯、文化品牌的開發與經營,協調處理好歷史與未來、繼承與創新、保護與利用等關系,以此全面提升小鎮的文化內涵、內在品質和綜合競爭力。”
在周勤看來,是否有文化底蘊,是否有歷史積淀,決定著特色小鎮的發展前景。“如果只是一味地商業化,特色小鎮注定走不遠。從西方經驗看,特色小鎮的形成往往是歷史沉淀的過程。這就提醒我們要尊重小鎮原來的歷史特征、產業結構和人文文化,要將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做成一種歷史延續的過程。通俗地說,要把特色小鎮當作績優藍籌股,不要抱著短期投機牟利的心態。只做民宿、餐飲是不夠的,一定要提升到文化和歷史層面,讓小鎮更有傳承感。”
來源:新農村與現代農業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