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重磅文件聚焦農業,多次提及“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2月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的實踐證實農業產業園是一種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方式。本文結合中農富通規劃設計的海南香蕉產業產學研示范園區對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加深認識。
背景分析
樂東黎族自治縣(簡稱樂東)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東南與著名旅游勝地三亞市毗鄰,西北靠海南新興工業城東方市。園區位于海南萬鐘實業有限公司樂東分公司,即海南省環島西縣高速公路265km處,距樂東縣佛羅鎮約8km,距尖峰鎮約6km,東北部毗鄰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西部緊靠白沙河,南部與西線高速公路相鄰。
為了解決我國香蕉產業面臨的問題,穩步推進香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落實省委政府對完善產業產學研示范區的設想,海南省委省政府、海南省樂東縣農業局決定以省香蕉龍頭企業——海南萬鐘實業有限公司為代表,依據萬鐘公司良好的基礎,綜合海南區域農業發展方向、香蕉產業發展趨勢、熱帶水果產業戰略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規劃建設“海南香蕉產業產學研示范園區”。
優劣分析
樂東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這里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輕風無霜、農作物一年可三熟,發展香蕉、反季節瓜菜和南繁育種的條件得天獨厚;同時,農業資源、礦業資源、海產資源、旅游資源、人文藝術資源、地理區位等優勢明顯。
樂東素有“自然溫室”、“熱作寶地”、“綠色寶庫”等美稱,是海南省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冬季瓜菜生產基地、高位池養蝦基地和糧油、哈密瓜、芒果、檳榔、橡膠、蘭花生產基地。作為瓜果之鄉,每年大量的熱帶水果、反季節瓜果從樂東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內外市場。樂東成績亮眼,榮譽連連,先后被授予“全國香蕉產業十強縣”、“香蕉生產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中國香蕉之鄉”、“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其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成績獲得了胡錦濤總書記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正式認定為海南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項目選址在金色西岸游的第一站,位于樂東尖峰鎮與黃流鎮的交界區域,東南距三亞市100km,東距樂東縣城約90km,海南西線高速公路G98、G225和海南西線鐵路從項目區西側經過,交通區位條件良好。東北依托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西鄰龍沐灣國際旅游度假區,具有良好的外部旅游資源背景,可形成“山、海、田”海南省最獨特的旅游組合。
產業優勢
依據項目區良好農業產業基礎,以香蕉產業升級為突破點,以香蕉產業產學研示范園區的科研力量為依托,重點發展以香蕉、芒果為主的熱帶水果業,積極培育菠蘿、龍眼、木瓜、檳榔、熱帶花卉產業,有序引導蓮霧、楊桃、火龍果、菠蘿蜜等熱帶果業,優化產業布局,規范生產管理,以綠色、有機為產品發展方向,滿足市場高檔產品需求,同時大力推進熱帶水果加工業的發展,發展產品多樣性與增強市場風險抵抗力。
以農業為基底,快速推進農業旅游業,利用項目區各種熱帶農產品的優勢與特征,開發各種特色旅游項目、服務、產品,“以農促旅”,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促進農業發展。
技術支撐
重視農業技術試驗與推廣,依托科研院校搭建技術與市場的對接平臺,加快先進創新成果轉化步伐,在提高農業生產科技附加值的同時,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每年組織生產技術和實用技能培訓活動,普及國內外先進品種知識、有機食品種植技術、標準化田間操作規范等,利用專家授課、成果示范、交流研討會、建立網站等方式,及時發布市場信息,推行技術成果。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實施本地技術開發工作,做到引進和消化吸收相結合,鼓勵創新,提高園區的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
效益分析生態效益
通過自然環境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河流疏導、水庫水資源保護恢復等,改善與恢復項目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有機糞肥、秸稈還田等措施,生產綠色有機果品,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壤和水質的污染;利用節水灌溉設施,增加水利用率,至2015年,設施節水率達到70%;引進香蕉纖維提取技術、果皮提取物加工技術等,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產、生活用品,變廢為寶,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至2020年,通過保護與改善項目區內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農業旅游環境。
社會經濟效益
首先,項目區通過“以農促旅,以旅帶農”,在項目發展成熟階段每年吸收百萬游客,打造項目區農業旅游知名品牌,提高項目區果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業增收。其次,通過項目區地創建,力爭成為海南省農業旅游標桿,從而提升項目區乃至海南省熱帶水果業品牌知名度,帶動海南省熱帶水果業的發展。再者,在項目成熟期,直接提供服務業就業崗位6000左右,帶動區內及周邊萬名以上農民就業,區內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20000元以上。最后,利用科技平臺,年累計培訓農民及企業技術人員不低于2萬人,同時向農民培訓旅游服務業規范課程,年累計培訓農民不低于5000人。
基于農業產業園區內企業(群)形成方式的多樣性、農業產業園區分類的復雜性,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不宜照搬某一類型或某個成功模式,而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根據區域內已有的農業產業基礎或可能形成的龍頭企業(企業群)來加以引導和扶持。未來,農業產業園區將繼續探索,不斷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持,勾勒“三農”新畫卷。
來源:中農富通《農業概覽》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