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文創院”是由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藝術博物館和相關院系,整合跨院系、跨學科資源共同發起成立。致力于搭建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文化領域重大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產業實踐平臺。院長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文創院管委會副主任柳斌杰教授擔任。
2016年12月10日下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簡稱“文創院”)成立大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成功舉行。“文創院”是由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藝術博物館和相關院系,整合跨院系、跨學科資源共同發起成立。致力于搭建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文化領域重大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產業實踐平臺。2016年11月23日,經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文創院管委會主任陳旭教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文創院管委會副主任、院長柳斌杰教授;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文創院管委會副主任張景安;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自動化系1987級校友、愛奇藝公司創始人、CEO龔宇;熱能工程系2000級校友、彼岸天公司創始人、CEO、《大魚海棠》導演梁旋等出席大會。
“文創院”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清華在落實國家文化改革發展重大戰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方面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集成了清華學貫古今的傳統,展現了清華人文日新的風采。“文創院”的目的有三點:第一,是為國家文化建設當好智庫。第二,豐富學校的教學。第三,為文化創業領域提供扶持。
以下是全國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文創院管委會副主任、院長柳斌杰教授,在成立大會上的致辭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講話中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這不僅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為了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聯合藝術博物館和相關院系,共同發起成立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這是為了響應中央號召,加強文化發展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中華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提升中國的文化競爭力。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但在全球化日趨深入、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如何推動中華文化傳播與發展,還必須深入研究,必須迎頭趕上。今后,清華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要注重研究如何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推進文化交流和傳播手段的轉型升級,改造傳統文化的生產經營和商業模式,促進傳統藝術樣式的升級換代。要注重研究如何為文化創意產業增添新的內容,以包容和開放的胸懷吸納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擴大國際文化創意的交流,不斷拓展創意空間、提升創新能力。
清華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作為嶄新的研究平臺,愿意與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各位同仁一道,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不懈努力!
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謝謝大家!
以下是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的演講全文
大家下午好!特別榮幸作為第一個演講嘉賓在這里登場,今天除了祝賀文創研究院的成立以外,還見到很多老領導,老朋友,剛才碰到好幾個人說你做風投的跑到這兒干嘛來了?我覺得我要趕緊正一下名,我這個人特別喜歡歷史,歷史上來看,商人最沒有地位,文化人才有地位,書上哪本書上寫商人寫的很好的?最牛的一定是哲學家、文學家等。
我想說一點,其實我真正學的是新聞傳媒,我到中國做的第一個公司是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這個公司是成立于1980年,是IDG的董事長和當時第一情報所成立的。在我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們就已做了11年的時間,當時已經是國內行業的第一大報紙。我當這個董事當了25年,是我在中國當董事最久的刊物。在1991年的12月份,我當時把一本雜志《國際電子報》,通過計算機世界把它并購進來,這也可能是文化產業里的第一單并購項目。所以,跟大家套套近乎。
今天看到柳斌杰院長、教授在這里,特別高興。為什么呢?因為IDG在中國最開始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媒體和出版方面的投資。原來做了十幾家計算機電子產品,網絡世界。張院士在那里笑,當時我們跟科技部一起合資做的,張院士對我也比較熟悉。
1997年,我們引進了美國赫斯特大都市版權,在中國投資了時尚集團。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股東。從一個雜志做到今天的18個雜志,去年一年還有十幾億人民幣的收入。我還有幸在十多年前陪柳署長去美國考察過我們的公司,還去過我母校波士頓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還去美國國家地理進行考察。文化產業在中國如何發展,我們實踐經驗應該是最多的。
談到影視,今年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今年,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影公司傳奇影業。中國產業界真正進入好萊塢,張藝謀再拍一部電影《長城》,這個公司便是我六年前投資的,這也是我們在文化產業上推出的非常成功的案例。
2005年,在美國,我跟張藝謀一起商量投資一個公司“觀印象”。打造了一系列印象演出,如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當時,柳院長是武夷山市長,曾經在清華經管學院EMBA教過創業投資。那時候,胡市長跟我一起聯系,打造了“印象大紅袍”,馬云對此印象非常好。所以,云峰基金就投資了我們的印象系列演出,在北京東城區注冊了“觀印象”公司。
大家看到的G20的演出,主要制作公司就是北京觀印象公司。明天我要陪張藝謀去我老家湖南,可能會看到我們有一個新項目跟大家宣布,今天在這里就不說了(文化產業評論注:湖大校友熊曉鴿捐資1億元建“湖南大學張藝謀藝術學院”)。
很重要的一點,北京觀印象公司以19以人民幣跟一個地產公司合并,成立了“三湘印象公司”(音),從投資者角度講,取得了很高的回報。但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通過這種文化旅游的項目,給很多地方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當然也交了許多稅收。
另外一點,在今天,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做,比方說2009年我們跟中青旅一塊投了烏鎮,我們投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移動互聯網,認為移動互聯網一定會成為未來投資的主導的技術。所以我投了2500萬美元,主要是對它的互聯網基礎設備等等進行了提高和改進,同時對它的管理團隊進行一些資本的運作和它的一些調整。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為什么在那里開也是基于這很重要的一點,當時挑了三個地方,包括千島湖等等,但是看了以后那個地方才能滿足這樣一個要求,才能開這樣一個會。當然,也取得了在商業上很好的成功。
五年前我們跟中青旅一起合作在北京的密云投了古北水鎮,現在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旅游的度假的地方。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和時間,希望大家去看一下。
我說這些事情不是在做宣傳,而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確確實實存在著很多的文化產業方面的投資機會。作為研究院來講,不能光是研究賺錢和不賺錢的東西,還要研究一些非盈利的,但是對文化發展非常好的一些事情。我是在12年前參加波士頓大學,成為它的一個校董,我為什么想當這個校董?因為,我想理解私立的大學怎么運作的,波士頓大學每年大概25億美金的預算,每年大概有一億多美元以上的盈余,它不叫“盈利”,在這里面不僅為學校帶來一個很強的競爭力。另外一點,它也在中間支持了很多文化產業的發展。
目前來講,在波士頓大學,在北京我特別想做的一個冬季運動,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國要舉辦冬奧會,冬季運動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弱的弱項。只有六年多的時間,我們要辦這個會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因為波士頓比較冷,波士頓大學有很好的冰上運動的運動隊,最近我準備支持贊助波士頓大學冰球隊,它是全美國數一數二的,跟咱們的國家隊打打看看。
我剛才問龔宇,龔宇是清華畢業的,清華這么好的學校好像還沒有冰球。在美國一流的大學一定有一支很好的冰球隊,不管在熱的地方還是在冷的地方。冰上的運動到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它是屬于比較高端的體育,有很多帶有親子、家庭等等的行為,這個領域也有很多發展的機會。所以,我認為我們的研究院可能不僅僅是盯著文化創意的方面,也要思考如何跟其他領域結合起來。
20年前,我們支持我們的好朋友馬未都搞了觀復博物館。在過去幾年,觀復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個交所得稅的公司,它的運作是非常好的。最近剛在上海中心三十幾層開了一層,現在全國有5個博物館,它是非營利的。作為一個行業,它如何去運作,美國有很多的經驗。波士頓有很多的私人博物館,可是在中國這是需要我們做的。我們博物館都蓋的很漂亮,但是真正運作可能都要靠國家來支持這個事情。如何把民間的力量,還有更多的人的捐贈帶到這里面來我覺得是研究院該做的事情。
最后一點,對于我來講,現在在中國做文化產業很累。累在什么地方呢?跟人家談起生意來非常難談,你碰到文化人他不懂商業,碰到商人又不懂文化。所以,幾乎就是對牛彈琴,甚至雞和鴨在說話。為什么這么講呢?一個產權為什么要付你錢呢?你的版權怎么估值法?現在來講,很多地方都講究大家領導,大家投票。可是我們現在用的估值系統還是完全幾百年前的,甚至用的是傳統經濟估值方法,固定資產估值的方法,怎么評估?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則的話,非常非常的難談。
比如一個導演,像請張藝謀來拍一個電影,先要把這個導演費付出一部分,什么理由付這比費用?怎么估值?是沒有辦法估這個值的,它的品牌,完全是一個市場的行為,但是這個在好萊塢有一套專門的方法。可是,在中國,我認為我們需要在法律方面、財務方面建立一套新的評估系統,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跟國際評估估值系統接軌,跟國際標準統一起來,這可能是我們想做和應該做的事情。
最后一點,我去美國三十年,也喜歡文化方面的東西,經常看到一些好的想拿到中國來練。7年前,我們在水關長城打造了一個長城森林音樂節,做了七年。最近幾年,文化部給了我們一些支持,它是非盈利的,但是做的越來越好,吸引了很多人來思考怎么樣度過一個周末,。文化產業是一個消費,我們要把它當作一個消費的產業來看待,它消費的是什么呢?主要是人們怎么樣來消費他的時間,消費者只有24小時,如何把碎片時間消費就必須要引導。
我昨天是坐高鐵從南京,高鐵特別準時,四個小時就到了北京,但是一路上非常的枯燥,為什么呢?當然可以打打電話,但是不能上網。如果有Wifi要做到很容易,另外再一想,如果在鐵路上有一個Wifi,甚至有短的電影可以看,龔宇可以提供比較好的電影或者一個付費的頻道,可能這是更大的一個市場。所以,我認為中國文化產業一定是全世界最大的,因為用戶最多。另外,我們擁有移動裝置用戶也是全世界最多的。所以,能把這種最新的技術和人,和消費習慣緊密結合起來的話,我覺得能夠做成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最后我再舉一個例子,六年前,我在北師大幫文化國際研究院做了一件事情,給他們出了一個主意,很多的美國孩子從來沒來過中國,當時我到美國留學,老外老問我你在美國的文化沖擊是什么?我說,我在美國的文化沖擊就是我到中國餐館去吃飯還有幸運角,中國就沒有。幸運角是美國的華人給它創造出來的。
所以,我就在想很多國外的人想了解中國怎么給他一個幸運角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后來我們推出一個節目,節目前三年我個人贊助波士頓大學學電影的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學生在中國呆個15天左右,跟中國電影專業學生一起拍紀錄短片。這些年下來,做的越來越多,上次習主席在新加坡還提到這個項目。現在我們已經拍出了200多部這樣的短片,而且有很多部在國際上得了很多獎,花的成本也不多,上次蔣部長跟我說,在他們支持的項目里面,這個可能是花的錢最少的,但是影響最大的。
我說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文化創意產業要產生最大的影響,不一定要花最多的錢,而是用比較貼近受眾的創意,思考如何將它結合起來,讓大家覺得不僅是文化產品,也是消費產品,怎么來消費比較開心。
整體來講,我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使人Happy的產業,使得人高興的產業,有很多的空間,所以,清華大學成立這么一個研究院是非常有遠見的,也特別高興看到咱們的老領導來當院長。所以,IDG公司希望今后更多的參與咱們研究院的一些工作,同時在中國神奇的土地上多做一點事情。謝謝大家。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