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畫表現形式風格各異
漫畫最早被國人所熟知是從“連環畫”開始的,比如早年的“小人書”,類似《西游記》、《三國演義》這種名著在當時也有自己的小人書形式。
現在的“四格漫畫”或者是“條漫”則是如今適應商業化和大眾閱讀習慣所做出的改變。嚴格意義上說,現在許多漫畫已經突破了四格漫畫的限制,諸如咬人、口袋巧克力、張小盒為代表的個人風格非常強烈的漫畫家的出現,為現在的漫畫市場注入新的血液,漫畫形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大放異彩中得到了開拓創新。
在這其中,咱們來說說條漫的興起。條漫,顧名思義,簡單來說就是一條一條的漫畫,條漫多為彩漫,有一個或幾個核心人物,故事連貫性一般,多為講述日常生活,輕松、搞笑,人物形象設計大都比較簡單。
作為近些年才興起的漫畫形式,條漫市場卻表現喜人,《非人哉》、《頭條都是他》等較為優秀的條漫在微博都擁有過百萬的粉絲,這種漫畫形式的興起也無疑證明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下,人們還是傾向于閱讀內容輕松,形式簡單的漫畫。
此外,彩色漫畫也逐漸成為漫畫市場的主流,雖然有一些老牌的黑白漫畫依然屹立不倒,但是漫畫內容轉向輕松、明快的趨勢使得類似《漫友》、《知音漫客》等漫畫雜志紛紛為彩色漫畫這一更加得青少年青睞的領域注入更多的力量。
究其原因,用戶的變遷是根本,從80后到00后,漫畫用戶的行為習慣在發生變化。受從小的閱讀習慣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傳統的80后和新興的95后/00后,行為習慣不同,漫畫的發展空間自然也不同。
二、漫畫主陣地轉移到網絡,網紅漫畫家涌現
傳統漫畫雜志發展數十年,逐漸形成了較為良好的環境,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紙媒雜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紙質媒體轉換到互聯網新媒體,帶來了眾多變化,其中用戶從線下向線上的遷徙,推動了互聯網漫畫平臺的發展。
互聯網漫畫平臺日益增多,以發展國漫為主,傳統的漫畫雜志比如《漫畫Party》、《知音漫客》、《颯漫畫》、《繪心》、《繪意》、《漫友》等雖然仍有一批穩定的用戶在消費,但是互聯網漫畫平臺幾乎是以裂變的速度在崛起,有妖氣、騰訊漫畫、快看漫畫、動漫之家等漫畫平臺類APP幾乎是存在于每個有漫畫閱讀習慣的讀者手機上,它們有相當大的用戶粘性,可變現空間也相當大,對傳統的漫畫雜志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可以說,渠道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國內漫畫廠商需迎合變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創作適合互聯網網民的漫畫內容,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做好粉絲運營,輔佐于內容創作和宣傳,為泛娛樂變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今的漫畫家和漫畫幾乎有齊名的趨勢。創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逆光飛行,《長歌行》作者夏達,《艷勢番》的作者韓露,《未成年》的作者客心,《世說新語》的作者豬樂桃,《昨日青空》的作者口袋巧克力等等,這些憑借自己的代表作獲得超高人氣的漫畫家不在少數,許多漫畫家在微博都有過百萬的粉絲。
與傳統漫畫家相比,網紅漫畫家可充分利用新浪微博等平臺的社交屬性,開拓更多的模式。首先,新浪微博傳播力強,網紅漫畫家可結合當下熱點和自身創作才能,創作出廣為傳播的作品;其次,可以設計漫畫形象,通過作品創作深入人心,實現周邊變現;再者,漫畫形式趣味性高,品牌廣告軟性植入,可以在廣告領域開拓新的收入模式。
年輕一代的漫畫家自然也和年輕一代的讀者有共鳴和互動的空間,當然,追根溯源,這些漫畫家也是從傳統的紙媒漫畫雜志發展出來的,其中,《漫友》、《繪心》、《知音漫客》等老牌漫畫雜志出力不少,很多漫畫家最初也是通過在這些平臺上刊登漫畫才得以被大眾知曉。
不過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原生的網絡漫畫家也逐漸嶄露頭角,并且和原遷徙式的漫畫家發展模式有所不同。許多網絡漫畫家都是在網絡中有一定人氣和自己的代表作后,才和出版社合作出漫畫單行本或者在漫畫雜志上連載。
這在無形中降低了漫畫家成名的成本,并且減少了漫畫宣傳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來說,能夠出單行本的漫畫多少都是能夠贏利的,這和漫畫改編而成的動畫是一個道理,因為有了一定的粉絲群體,核心粉絲都會為內容(IP)的各種形式呈現而買單,更不要說是有收藏價值的漫畫單行本。作為漫畫讀者來說,漫畫單行本是對漫畫內容的收集和整理,偶爾還會有連載和網絡平臺找不到的福利內容和小劇場,可見,加附贈品的模式也是為單行本銷售加分的常用形式。
三、付費漫畫潛在市場巨大,漫畫內容細分初見雛形
現階段,各平臺積極探索用戶付費模式,為內容創作提供正向的激勵,用戶付費初具規模,潛在市場巨大。至于虛擬增值服務和漫畫廣告,相對而言,目前市場規模較小。
用戶付費目前處于發展初期,需多年積累和培養,方能成熟。在整個文化產業中,各大平臺都在積極培養用戶付費的習慣,但國內漫畫內容在質量和豐富度上,都有待于提高,現階段還難以吸引數量眾多的用戶為漫畫內容買單,大部分付費用戶還是集中在學生黨。
在用戶層面,漫畫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有統計,2013和2014年,以看日漫用戶為主的論壇貼吧用戶,預估有兩三千萬;2015年各大平臺開始布局,漫畫內容日益豐富,現階段,漫畫用戶以年輕群體為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看漫畫的氛圍濃,未來可開拓空間大。
中國漫畫的一步步興起,和當初進入中國的日本漫畫和歐美漫畫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類別,雖然大部分漫畫用戶都有長期閱讀日本漫畫的習慣,但是國產漫畫的受眾也逐步擴大。而且,漫畫內容和題材也因為受眾的口味的多樣化而逐漸細分,以上截圖來自有妖氣漫畫和騰訊動畫,從其中可以初步體會現在漫畫市場的題材和類型可謂是繁雜多樣,基本人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題材的漫畫。
隨著漫畫內容的不斷積累,國產漫畫在搞笑、古風、恐怖等內容題材中,逐漸開拓出屬于中國特色的漫畫市場。黑白古風的《長歌行》,惡搞娛樂的《十萬個冷笑話》,推理懸疑的《抽筋神探》,青春戀愛的《花樣梁祝》,耽美玄幻的《河神大人求包養》、《日常幻想指南》,宮廷歷史斗爭的《艷勢番》,異能力校園的《金屬狂熱團》等一系列類型的國產漫畫層出不窮,給了受眾更多的選擇空間,也擴大了中國的漫畫市場。
四、漫畫工作室興起,IP改編大熱,知名漫畫IP改編興起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漫畫為了生存,也只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中國的漫畫最初可以說是漫畫家各自的“單打獨斗”,在各自的小天地畫著自己內心的世界。
如今的漫畫工作室把一些漫畫家聚集起來,一些具有自己品牌的小型漫畫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以詭異懸疑著稱的神居動漫,代表作條漫《非人哉》的分子互動,代表作《馭靈師》《今天開始做明星》的時代漫王……這些公司規模都不能稱之為龐大,但是作品無一例外都具有超高人氣,這些力量慢慢凝聚……
而隨著IP熱,漫畫作為原創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漫畫IP逐漸發揮了自己的力量,漫畫改編為動畫、手游,甚至真人影視劇屢見不鮮,由漫畫《狐妖小紅娘》改編的同名動畫大熱,《鎮魂街》、《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等根據同名漫畫改編的動畫同樣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不僅帶動了漫畫的點擊率,擴大了IP的影響,也為IP的一步步孵化奠定基礎。
同時,將人氣網文IP改編為漫畫也成為IP孵化的一環,玄幻濫觴網文《斗破蒼穹》在今年推出動畫之前便已經改編為漫畫,且人氣不錯,《盜墓筆記》在改編為影視劇的同時也改編了漫畫,這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漫畫產業的發展,刷新了人們對漫畫產業的認知,
與文學相比,漫畫更易于改編,發展空間更大,漫畫和文學同時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IP源頭,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在內容層面,漫畫為文化產業輸出了更多優質的IP,漫畫內容形象直觀、參考性大,更易于改編。網絡文學IP改編周期長,參與者、商業模式、用戶成熟度等也不比漫畫改編高多少。
IP商業化,各平臺積極布局,但需要依靠優質漫畫內容的不斷積累沉淀,方能實現大規模發展。互聯網漫畫行業興起過快,在最源頭的漫畫內容上存在一定的亂象。未來,精品內容將創作成為重點,隨著行業的日益成熟,優質內容會逐漸浮出。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作者:王童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