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孤島驚魂》憑借楊冪的高人氣大玩粉絲經濟,到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收獲超高票房,再到如今高顏值小鮮肉成為影視、綜藝的吸金利器,粉絲經濟學似乎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文娛產業都擁有眾多擁躉。但是,貫穿去年底、今年初的關于王菲演唱會疑似崩盤、電影票房不佳話題的火熱討論,以及今年春節檔《大鬧天竺》等多部電影口碑不佳的情況,又一次將粉絲經濟推上了風口浪尖。文娛產業的粉絲經濟難道會從巔峰狀態跌下神壇嗎?
明星云集不一定是高票房、好口碑的保證
今年的春節檔又有許多電影扎堆上映,僅在大年初一這天就有《乘風破浪》《大鬧天竺》《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等多部影片集中轟炸,囊括了成龍等大咖和趙麗穎、彭于晏、張藝興等當紅鮮肉小花。
話題與顏值齊飛,片方和觀眾自然都對這幾部賀歲片寄予厚望。然而,票房口碑雙佳的卻寥寥,鄧超、彭于晏、趙麗穎主演的《乘風破浪》豆瓣評分7.0和舒淇、王千源主演的《健忘村》6.8還算及格,王寶強導演首秀《大鬧天竺》只有可憐的3.9,成龍主演的《功夫瑜伽》5.5分,徐克執導加周星馳編劇的《西游伏妖篇》5.8分竟也未過及格線。
再看去年,多部備受期待的大片也沒有取得預期的高票房和高口碑,反而陷入了“爛片”的輿論漩渦。“王家衛+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鮑德熹+張叔平” 的《擺渡人》,卻被網友稱為了年度最爛片,這種沖擊力簡直百年不遇;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劉德華、張涵予等大咖加盟的《長城》也遭遇了質量口碑危機,甚至有人喊出了“張藝謀已死”的論調;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幾經周折似乎也未能達到保底票房,李安帶著新技術來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也難逃票房低潮。
此后,人民日報又針對鋪天蓋地的負面影評發表評論,稱豆瓣、貓眼等所謂大V為了吸引眼球,對近期的電影過度抹黑,是危害電影產業的行為,一時間,國產電影成為了銜接2016與2017的重磅國民話題。
暫且不理會那些《豆瓣,你給我挺住》與人民日報文章中觀點的不同,目前也并沒有十分確切的數據來說明豆瓣等平臺是否存在惡意刷評分的行為,或者這種惡意行為的成本有多少。況且,這世上也沒有一個分數,可以準確反映電影水平。我們單純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考量,作為文學藝術作品,國產電影從幾年前的爆發到現在行業趨于理性的階段中,大眾評價體系以及觀眾群體對影片的評價標準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最初,國內電影產業剛起步時,行業內評判一部影片是否成功,或者說是否火爆,只用看票房就行了,而對于觀眾來說,可看的電影也還沒有那么多,購票渠道和觀影途徑也沒有如此便捷,發表觀影感受和互相討論的平臺也還不成熟,因此看起來國產電影本身的質量沒有什么大問題,大家覺得有的看就不錯了。但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的數量已經迅速攀升,觀眾的口味變得更多元,粉絲不再盲目唯偶像論,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更高。
粉絲在偶像面前更加理性
去年年底,王菲僅此一場的“幻樂一場”演唱會眼看馬上開了,卻鋪天蓋地傳出票房撲街的消息。作為華語樂壇天后級的人物,王菲和她的演唱會自然受到無數追捧,但演唱會開始前就因天價門票遭到多方質疑,陷入“圈錢”“坑粉絲”的輿論漩渦。
幾乎所有人都毫無顧忌地冷眼看笑話,這樣一邊倒的全民性幸災樂禍并不多見,簡直是積怨已久的一場爆發。其實,票房崩不崩與王菲的錢包無關,她和經紀人已事先把天價唱酬攬入袋中。除了“圈錢”一說,還有一種說法,演唱會主辦方想要搞饑餓營銷,玩砸了,王菲莫名其妙被豬隊友坑得背了黑鍋。也有理性分析指出,這是由于演唱會本身的舉辦成本就高,加上王菲的出場費肯定也不低,主辦方也是沒辦法,所以“天價票”實數無奈之舉。
對于以上說辭,公眾難以敲定孰是孰非,但有一點無可否認,粉絲的愛不能被無限榨取。王菲的歌迷大都是80后,這一批人已然成為當下最有消費實力和文化娛樂消費意愿的群體,其實花費萬元去聽天后的演唱會,不算天價。但如果王菲陷入了“圈錢”和“嗓子已不復從前”的輿論,且粉絲對此持懷疑或觀望態度的話,本來可以接受的萬元價格就變得不再那么容易接受,甚至是反感。
不僅是音樂,大文娛產業中的粉絲都已經更加理性。從個人層面來看,腦殘粉固然存在,但更多的粉絲將偶像作為一種美好的存在,可以分享愛豆的喜悅。從社會層面來看,人們的娛樂消費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精神文化需求,而并非簡單的追星。總體來說,新時代的粉絲不再那么盲目,而是更加理性。
觀眾已變,粉絲經濟學需慎用
最初,有些業內人士還可以把票房的下滑歸因于在線平臺票補的取消,把電影產業的時有低迷歸因于行業性質和環境,但很快,這種解釋很快就站不住腳,人們不得不承認,觀眾已經變了。起初,人們明明知道是爛片或者根本不了解電影是什么風格,也愿意去看一看,無非是為了增添某種談資,電影變成了社交的一部分。比如,對一部爛片肆意抒發一點惡趣味的吐槽也是一種樂趣,但漸漸地,人們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必要把時間和情感消耗在那些重復的、沒有創意的爛梗上。
而從片方的角度來看,他們辛苦制作了一部電影,觀眾甚至所有人都應該體諒這種辛苦,所有批評者都是不懂、不理解或者別有用心。有些片方把那些不留情面的評論歸納進一種敵對語境中,聲稱這群人對國產電影刻意低分,而對海外電影則非常寬容。事實上,他們卻全然不顧豆瓣上的《忍者神龜》和《變形金剛》也不過6分出頭,《老炮兒》和《心迷宮》都超過8分的事實。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精英在評論,大眾在消費。這兩個群體涇渭分明地分割開來。但現在,一批與互聯網伴生長大的觀眾成長起來,普遍的審美水準開始蛻變,表面上看,人們都變得苛責,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它會倒逼文娛產業從業者必須重視內容質量,而不是拼湊明星和消耗IP,因此,此刻的苛責便顯得是多么的寶貴。
內容為王依然是立足之道
從社會全面倡導“互聯網+”以來,互聯網參與的文娛產業又將粉絲經濟推向了新高度,但卻似乎并未如愿取得期望中的成績。
以互聯網電影為例,近幾年樂視影業、阿里影業、騰訊影業橫空出世,憑借著強大的娛樂基因,號召了不少知名導演和演員。盡管在各種資源上占盡優勢,互聯網公司拍電影仍然沒有那么容易。阿里影業主投的第一部電影《擺渡人》,有半個娛樂圈的明星為其站臺,仍挽救不了觀眾一邊倒的差評;騰訊影業主投的第一部電影,選擇了偏小眾文藝的懸疑片《少年》,最終票房僅1500萬元,連點水花都沒濺起;樂視影業出品的電影雖多,《爵跡》《長城》等的口碑卻不佳……
而小米影業更是命途多舛,1月19日,媒體傳言小米影業可能要被砍,其宣發部門已經解散。當天下午,小米影業負責人黎萬強在朋友圈發消息證實了這一傳言。他表示,小米影業確實做了調整,目前只是一個十多人的部門。從注冊到如今僅剩十幾個人,不到半年時間,小米進軍電影業的豪言仿佛要被擱置了。
這些也似乎在表明,互聯網公司除了在營銷層面有平臺、用戶上的優勢,即與粉絲的距離更近之外,在內容層面與傳統影視公司可以說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觀眾要的是內容,至于這個內容用什么平臺和渠道去傳播,他們并不在乎。文娛產業從業者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觀眾提供優質內容。沒有內容,縱使玩得轉粉絲經濟的互聯網,也只是毫無生命力的服務器而已。
結語
事實上,現在談論粉絲經濟學不再適用于文娛產業也還為時尚早。粉絲總歸還是當今偶像風潮下最忠實的消費者,如果沒被傷透了心,到底還是比普通群眾更有消費欲望的。但操作過度就會適得其反,諸如資本的大量介入,脫離行業規律的制作和市場操作而堆砌出的文娛產品,并沒能全部取得預期中的好成績。過度消費IP和明星,會逐漸消磨粉絲的熱情,單純靠話題和明星流量,已經不是文娛產業的發展上策。
這一兩年發生的事情正在證明,粉絲更加理性,普通消費者也更加理性地進行文化娛樂等精神層面的消費。文娛經濟不再只是粉絲經濟,將整個產業過度娛樂化,在短期內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長此以往對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走向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內容依然是文娛產業的致勝之道,粉絲經濟學的適當使用才是錦上添花之舉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作者:蔡藝超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